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3页 |
1.1 引言 | 第12页 |
1.2 食品冷冻技术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1.2.1 食品冷冻过程 | 第12-13页 |
1.2.2 新型冷冻技术 | 第13-14页 |
1.3 高压静电场辅助冷冻原理及其应用 | 第14-21页 |
1.3.1 高压静电场概述 | 第14-15页 |
1.3.2 高压静电场辅助冷冻机理 | 第15-19页 |
1.3.3 高压静电场辅助冷冻的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1.4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 第21-23页 |
1.4.1 研究意义 | 第21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第二章 高压静电场辅助纯水和碳酸二甲酯冷冻 | 第23-43页 |
2.1 引言 | 第23-24页 |
2.2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24-28页 |
2.2.1 极性溶剂和非极性溶剂的选择 | 第24页 |
2.2.2 实验材料 | 第24-25页 |
2.2.3 实验仪器 | 第25-28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8-31页 |
2.3.1 电极形式和样品腔的设计 | 第28-29页 |
2.3.2 高压静电场辅助纯水和DMC冷冻过程 | 第29页 |
2.3.3 水和DMC相对介电常数的测量 | 第29-30页 |
2.3.4 水和DMC内部静电场强度和分布的模拟计算 | 第30-31页 |
2.3.5 表面张力和接触角的测定 | 第31页 |
2.3.6 统计分析 | 第31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31-41页 |
2.4.1 水和DMC的相对介电常数 | 第31页 |
2.4.2 纯水和DMC冻结曲线分析 | 第31-34页 |
2.4.3 电场强度及分布 | 第34-36页 |
2.4.4 高压静电场对纯水和DMC过冷度的影响 | 第36-37页 |
2.4.5 高压静电场对纯水和DMC冻结时间的影响 | 第37-39页 |
2.4.6 水和DMC解冻后表面张力和接触角的测定结果 | 第39-4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三章 高压静电场辅助蔗糖和氨基酸溶液冷冻 | 第43-60页 |
3.1 引言 | 第43-44页 |
3.2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44-45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44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44-45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45-46页 |
3.3.1 实验设计 | 第45页 |
3.3.2 溶液相对介电常数的测定 | 第45页 |
3.3.3 溶液内部初始电场强度和分布的模拟计算 | 第45页 |
3.3.4 高压静电场辅助蔗糖和氨基酸冷冻过程 | 第45-46页 |
3.3.5 表面张力和接触角的测定 | 第46页 |
3.3.6 pH和电导率的测定 | 第46页 |
3.3.7 统计分析 | 第46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46-58页 |
3.4.1 溶液的相对介电常数和内部初始场强的关系 | 第46-48页 |
3.4.2 高压静电场和浓度对蔗糖溶液冻结特性的影响 | 第48-50页 |
3.4.3 高压静电场和电负性对氨基酸溶液冻结特性的影响 | 第50-53页 |
3.4.4 物性参数测定结果 | 第53-5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四章 高压静电场辅助琼脂糖凝胶冷冻 | 第60-74页 |
4.1 引言 | 第60-61页 |
4.2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61-62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61页 |
4.2.2 实验仪器 | 第61-62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62-64页 |
4.3.1 琼脂糖凝胶相对介电常数测定 | 第62页 |
4.3.2 琼脂糖凝胶内部初始场强和分布的模拟计算 | 第62页 |
4.3.3 琼脂糖凝胶冷冻实验 | 第62-63页 |
4.3.4 样品解冻后脱水收缩率的测定 | 第63页 |
4.3.5 凝胶特性的测定 | 第63页 |
4.3.6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法观察组织微观结构 | 第63-64页 |
4.3.7 统计分析 | 第64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64-72页 |
4.4.1 琼脂糖凝胶的相对介电常数和内部初始场强及分布 | 第64-65页 |
4.4.2 高压静电场对琼脂糖凝胶冻结特性的影响 | 第65-68页 |
4.4.3 样品解冻后脱水收缩率的测定结果 | 第68-69页 |
4.4.4 鲜样及解冻后凝胶强度的测定结果 | 第69-70页 |
4.4.5 高压静电场辅助冷冻对样品微观结构的影响 | 第70-7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结论和展望 | 第74-76页 |
一、结论 | 第74-75页 |
二、创新点 | 第75页 |
三、展望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附件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