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国学生习得复合趋向补语的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2页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第9页 |
第二节 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第三节 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第五节 语料来源 | 第11-12页 |
第二章 汉语复合趋向补语在蒙古语中的对应形式 | 第12-22页 |
第一节 汉语复合趋向补语 | 第12-13页 |
一、复合趋向补语 | 第12页 |
二、复合趋向补语表达的意义 | 第12-13页 |
第二节 汉语复合趋向补语在蒙古语中的对应表示 | 第13-19页 |
第三节 复合趋向补语与宾语位置 | 第19-22页 |
一、无宾语 | 第19-20页 |
二、带处所宾语 | 第20页 |
三、带一般宾语 | 第20-22页 |
第三章 蒙古学生习得汉语复合趋向补语偏误分析 | 第22-32页 |
第一节 调查问卷 | 第22-27页 |
一、调查问卷的目的和内容 | 第22页 |
二、调查对象 | 第22页 |
三、调查方法 | 第22页 |
四、调查结果 | 第22-27页 |
第二节 复合趋向补语偏误类型 | 第27-32页 |
一、误用偏误 | 第27-29页 |
二、错序偏误 | 第29-30页 |
三、遗漏偏误 | 第30-32页 |
第四章 蒙古学生习得汉语复合趋向补语的偏误原因 | 第32-36页 |
一、母语负迁移 | 第32-33页 |
二、汉语目的语泛化 | 第33页 |
三、教师教学的因素 | 第33-34页 |
四、语言环境的影响 | 第34-35页 |
五、教材编写的问题 | 第35页 |
六、学习者的学习态度 | 第35-36页 |
第五章 蒙古留学生习得汉语复合趋向补语的教学对策 | 第36-40页 |
第一节 用对比分析法教学 | 第36-37页 |
一、对比汉、蒙两种语言的差别 | 第36页 |
二、对比两个意义接近的复合趋向补语 | 第36-37页 |
第二节 利用归纳教学法 | 第37-38页 |
第三节 重视教学顺序 | 第38页 |
第四节 教师讲解方面的对策 | 第38-39页 |
第五节 进行情景教学 | 第39-40页 |
结语 | 第40-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3页 |
附录 | 第43-47页 |
后记 | 第47-48页 |
个人简历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