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缩略语索引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5页 |
1.1 禾谷镰刀菌 | 第13-16页 |
1.1.1 禾谷镰刀菌的危害 | 第13-15页 |
1.1.2 禾谷镰刀菌生理及寄主范围 | 第15页 |
1.1.3 禾谷镰刀菌的病害循环 | 第15-16页 |
1.2 禾谷镰刀菌真菌毒素DON生物合成系统的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1.2.1 禾谷镰刀菌的真菌毒素 | 第16页 |
1.2.2 DON的生物合成 | 第16-17页 |
1.2.3 DON生物合成的调控机制 | 第17-18页 |
1.3 二氧化氯简介 | 第18-19页 |
1.3.1 二氧化氯的杀菌机理 | 第19页 |
1.4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 第19-22页 |
1.4.1 DON的毒性 | 第20-21页 |
1.4.2 DON降解技术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2-23页 |
1.6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第二章 二氧化氯对禾谷镰刀菌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研究 | 第25-39页 |
2.1 引言 | 第25页 |
2.2 材料与设备 | 第25-26页 |
2.2.1 材料与试剂 | 第25页 |
2.2.2 设备与仪器 | 第25-26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6-28页 |
2.3.1 试验用菌悬液的制备 | 第26页 |
2.3.2 ClO_2对禾谷镰刀菌的抑制作用 | 第26-28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28-37页 |
2.4.1. 菌落形态的观察 | 第28页 |
2.4.2. 生长速度及产孢浓度的测定 | 第28-29页 |
2.4.3. ClO_2对禾谷镰刀菌生长的抑制影响 | 第29-32页 |
2.4.4. F7875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形态观察 | 第32-33页 |
2.4.5. ClO_2水溶液抑制F7875孢子萌发的失活的反应动力学 | 第33-34页 |
2.4.6. ClO_2水溶液净化的受禾谷镰刀菌污染的小麦 | 第34-3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三章 二氧化氯对禾谷镰刀菌产毒基因表达及代谢的作用机制研究 | 第39-57页 |
3.1 引言 | 第39页 |
3.2 材料与仪器 | 第39-40页 |
3.2.1 材料与试剂 | 第39页 |
3.2.2 设备和仪器 | 第39-40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40-42页 |
3.3.1 禾谷镰刀菌的保存和培养 | 第40页 |
3.3.2 禾谷镰刀菌基因组DNA小量提取 | 第40页 |
3.3.3 DNA琼脂糖凝胶电泳 | 第40页 |
3.3.4 禾谷镰刀菌的RNA提取 | 第40页 |
3.3.5 荧光定量PCR技术 | 第40-41页 |
3.3.6 代谢物提取 | 第41页 |
3.3.7 代谢物检测 | 第41页 |
3.3.8 代谢物鉴定 | 第41-42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42-55页 |
3.4.1 ClO_2的抑菌实验 | 第42-44页 |
3.4.2 TRI5基因的表达水平 | 第44-45页 |
3.4.3 ClO_2影响TRI5基因表达的代谢调控影响 | 第45-46页 |
3.4.4 胞外分析 | 第46-49页 |
3.4.5 胞内产物分析 | 第49-5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四章 臭氧水处理对DON的降解效果和降解产物分析 | 第57-70页 |
4.1 引言 | 第57-58页 |
4.2 材料与仪器 | 第58页 |
4.2.1 材料与试剂 | 第58页 |
4.2.2 设备与仪器 | 第58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58-60页 |
4.3.1 DON标准溶液制备 | 第58页 |
4.3.2 臭氧和臭氧水制备 | 第58-59页 |
4.3.3 臭氧水体系降解DON | 第59页 |
4.3.4 臭氧降解DON的产物分析 | 第59页 |
4.3.5 数据处理和分析 | 第59-60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60-69页 |
4.4.1 臭氧对不同浓度的DON降解效果 | 第60-61页 |
4.4.2 二氧化氯对DON降解效果 | 第61-62页 |
4.4.3 臭氧水降解在实际污染谷物中的应用 | 第62-63页 |
4.4.4 臭氧降解DON的动力学研究 | 第63-64页 |
4.4.5 臭氧产物的元素组成 | 第64-6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五章 臭氧降解DON后体外安全性评价及其对粮食品质影响 | 第70-78页 |
5.1 引言 | 第70页 |
5.2 材料与仪器 | 第70-71页 |
5.2.1 材料与试剂 | 第70-71页 |
5.2.2 设备和仪器 | 第71页 |
5.3 实验方法 | 第71-72页 |
5.3.1 细胞Hep G2的培养 | 第71页 |
5.3.2 MTT试验 | 第71页 |
5.3.3 细胞内活性氧水平的测定 | 第71-72页 |
5.3.4 DON臭氧降解前后对豆芽发芽的抑制试验 | 第72页 |
5.3.5 小麦品质指标测定 | 第72页 |
5.3.6 数据统计处理 | 第72页 |
5.4 结果与讨论 | 第72-76页 |
5.4.1 MTT法测定降解前后对Hep G2的细胞增殖活性影响 | 第72-73页 |
5.4.2 DON臭氧降解前后对Hep G2细胞活性氧的影响 | 第73-74页 |
5.4.3 DON臭氧降解前后对豆芽发芽的抑制影响 | 第74-75页 |
5.4.4 臭氧降解过程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 第75-7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第六章 动物实验模拟臭氧降解DON污染粮食后体内安全性评价 | 第78-87页 |
6.1 引言 | 第78页 |
6.2 材料与仪器 | 第78-79页 |
6.2.1 材料与试剂 | 第78页 |
6.2.2 设备和仪器 | 第78-79页 |
6.3 实验方法 | 第79-81页 |
6.3.1 动物实验 | 第79页 |
6.3.2 实验饲料的配置 | 第79-80页 |
6.3.3 动物饲喂 | 第80页 |
6.3.4 血液及组织样品采集 | 第80页 |
6.3.5 小鼠体重称重 | 第80-81页 |
6.3.6 小鼠内脏器官组织切片观察 | 第81页 |
6.4 结果与讨论 | 第81-86页 |
6.4.1 各实验组对小鼠体重的影响 | 第81页 |
6.4.2 DON毒素对小鼠肝脏与肾脏的影响 | 第81-83页 |
6.4.3 小鼠中血清生化分析 | 第83页 |
6.4.4 昆明鼠肝脏、肾脏及胸腺组织变化 | 第83-86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87-90页 |
主要结论 | 第87-88页 |
展望 | 第88-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102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102-103页 |
附图 | 第103-107页 |
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