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符号说明 | 第9-13页 |
1 绪论 | 第13-26页 |
1.1 焦糖色素的简介 | 第13页 |
1.2 焦糖色素的分类 | 第13-14页 |
1.3 焦糖色素的形成机理 | 第14-18页 |
1.3.1 美拉德反应 | 第14-16页 |
1.3.2 焦糖化反应 | 第16-18页 |
1.4 焦糖色素的研究现状 | 第18-24页 |
1.4.1 焦糖色素的生产现状 | 第18-19页 |
1.4.2 焦糖色素的安全性 | 第19-22页 |
1.4.3 焦糖色素的成分分析 | 第22-24页 |
1.5 焦糖色素的应用及发展 | 第24-25页 |
1.6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2 普通焦糖色素的制备工艺 | 第26-39页 |
2.1 试剂材料与仪器 | 第26页 |
2.1.1 材料与试剂 | 第26页 |
2.1.2 仪器及设备 | 第26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6-28页 |
2.2.1 测定方法 | 第26-27页 |
2.2.2 普通焦糖色素的制备 | 第27-28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8-38页 |
2.3.1 普通焦糖色素单因素试验结果 | 第28-33页 |
2.3.2 普通焦糖色素制备的正交实验设计 | 第33-3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3 普通焦糖色素性质及蒸馏液组成的研究 | 第39-52页 |
3.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第39-40页 |
3.1.1 材料及试剂 | 第39页 |
3.1.2 仪器及设备 | 第39-40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40-43页 |
3.2.1 普通焦糖色素的制备 | 第40页 |
3.2.2 普通焦糖色素色率、红/黄色素指数的测定 | 第40页 |
3.2.3 耐盐性、耐酸性的测定 | 第40页 |
3.2.4 pH的测定 | 第40页 |
3.2.5 荷电性的测定 | 第40-41页 |
3.2.6 泡沫试验的测定方法 | 第41页 |
3.2.7 胶体性质的测定 | 第41页 |
3.2.8 树脂化时间的测定 | 第41页 |
3.2.9 溶解性的测定 | 第41页 |
3.2.10 普通焦糖色素的结构特征 | 第41-42页 |
3.2.11 普通焦糖色素的热性能测试 | 第42页 |
3.2.12 普通焦糖色素的安全性实验 | 第42页 |
3.2.13 普通焦糖色素的应用性实验 | 第42页 |
3.2.14 蒸馏液组成的分析鉴定 | 第42-43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3-50页 |
3.3.1 普通焦糖色素的性质检测结果 | 第43-44页 |
3.3.2 普通焦糖色素的结构表征 | 第44-45页 |
3.3.3 普通焦糖色素的热性能分析 | 第45-46页 |
3.3.4 安全性分析 | 第46页 |
3.3.5 应用性分析 | 第46-47页 |
3.3.6 蒸馏液组成的分析 | 第47-5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4 超滤对普通焦糖色素影响的研究 | 第52-65页 |
4.1 试剂材料与仪器 | 第52页 |
4.1.1 材料与试剂 | 第52页 |
4.1.2 仪器及设备 | 第52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52-54页 |
4.2.1 普通焦糖色素的制备 | 第52-53页 |
4.2.2 普通焦糖色素各级组分的分离 | 第53页 |
4.2.3 超滤对普通焦糖色素色率、红/黄色素指数的影响 | 第53页 |
4.2.4 超滤对普通焦糖色素耐盐性、耐酸性、p H、电荷的影响 | 第53页 |
4.2.5 超滤对普通焦糖色素结构特征的影响 | 第53页 |
4.2.6 超滤对普通焦糖色素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 第53页 |
4.2.7 超滤对普通焦糖色素干粉形貌的影响 | 第53-54页 |
4.2.8 超滤对普通焦糖色素中有机物质的影响 | 第54页 |
4.2.9 超滤对普通焦糖色素分子量大小的影响 | 第54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4-63页 |
4.3.1 超滤对普通焦糖色素的颜色的影响 | 第54-55页 |
4.3.2 超滤对普通焦糖色素理化性质的影响 | 第55页 |
4.3.3 超滤对普通焦糖色素的色率、红/黄色素指数的影响 | 第55-57页 |
4.3.4 超滤对普通焦糖色素化学结构的影响 | 第57-59页 |
4.3.5 超滤对普通焦糖色素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 第59页 |
4.3.6 超滤对普通焦糖色素干粉形貌的影响 | 第59-60页 |
4.3.7 超滤对普通焦糖色素中有机物质的影响 | 第60-62页 |
4.3.8 超滤对普通焦糖色素分子量大小的影响 | 第62-6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65-66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65页 |
5.2 展望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5页 |
附录 | 第75-91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9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