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砂玻璃的研制及应用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2-25页 |
1.1 引言 | 第12页 |
1.2 蒙砂玻璃技术的发展 | 第12-13页 |
1.3 玻璃的表面组成与结构 | 第13-16页 |
1.3.1 玻璃的结构模型 | 第14页 |
1.3.2 影响玻璃蒙砂的因素 | 第14-15页 |
1.3.3 玻璃表面的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 蒙砂玻璃机理探索 | 第16-18页 |
1.4.1 蒙砂玻璃的定义 | 第16页 |
1.4.2 蒙砂玻璃的理论探究 | 第16页 |
1.4.3 蒙砂玻璃的加工手段 | 第16-18页 |
1.5 玻璃表面的清洁处理 | 第18-20页 |
1.5.1 玻璃表面的清洁方法 | 第19-20页 |
1.5.2 综合清洁处理 | 第20页 |
1.6 蒙砂废气与废液处理 | 第20-22页 |
1.7 技术路线 | 第22页 |
1.8 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22-23页 |
1.8.1 选题背景 | 第22-23页 |
1.8.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23页 |
1.9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2 玻璃清洗剂组成与配比的研究 | 第25-33页 |
2.1 引言 | 第25页 |
2.2 实验 | 第25-27页 |
2.2.1 实验药品 | 第25-26页 |
2.2.2 实验仪器设备 | 第26页 |
2.2.3 样品制备及实验步骤 | 第26页 |
2.2.4 实验测试手段 | 第26-27页 |
2.3 玻璃去污原理 | 第27-28页 |
2.3.1 清洗剂组成对去污效果的影响 | 第27-28页 |
2.4 清洗液设计 | 第28-29页 |
2.4.1 清洗液成分 | 第28-29页 |
2.4.2 清洗液成分设计探索结果 | 第29页 |
2.4.3 设计正交试验 | 第29页 |
2.5 评价指数的确定 | 第29-30页 |
2.6 结果与讨论 | 第30-31页 |
2.6.1 最佳优化配比的选择 | 第30页 |
2.6.2 工艺条件的确定 | 第30-31页 |
2.7 玻璃基体表面分析 | 第31-32页 |
2.7.1 SEM分析 | 第31-32页 |
2.7.2 OM表征 | 第32页 |
2.8 小结 | 第32-33页 |
3 玻璃蒙砂液的配制及工艺条件的探索 | 第33-56页 |
3.1 引言 | 第33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3-34页 |
3.2.1 实验仪器及药品 | 第33-34页 |
3.2.2 材料来源 | 第34页 |
3.3 实验原理 | 第34页 |
3.4 影响蒙砂效果的因素 | 第34-35页 |
3.4.1 玻璃材质的选择 | 第34-35页 |
3.4.2 蒙砂方式的选择 | 第35页 |
3.4.3 蒙砂速率的选择 | 第35页 |
3.4.4 工艺条件的选择 | 第35页 |
3.5 工艺流程 | 第35页 |
3.5.1 实验路线 | 第35页 |
3.5.2 实验步骤 | 第35页 |
3.6 蒙砂液设计 | 第35-40页 |
3.6.1 蒙砂液成分 | 第35-36页 |
3.6.2 蒙砂液与玻璃反应情况 | 第36-37页 |
3.6.3 单因子实验 | 第37-40页 |
3.6.4 正交试验 | 第40页 |
3.7 最佳蒙砂工艺条件的选择 | 第40页 |
3.7.1 蒙砂温度的选择 | 第40页 |
3.7.2 蒙砂时间的选择 | 第40页 |
3.8 结果和讨论 | 第40-53页 |
3.8.1 单因素实验 | 第40-47页 |
3.8.2 正交试验 | 第47-49页 |
3.8.3 蒙砂反应时间t对透光率的影响 | 第49-51页 |
3.8.4 蒙砂液温度T对透光率的影响 | 第51-53页 |
3.9. 蒙砂玻璃基体表面的分析 | 第53-54页 |
3.9.1 表面形貌 | 第53页 |
3.9.2 EDX分析 | 第53-54页 |
3.10 小结 | 第54-56页 |
4 蒙砂玻璃应用效果的研究 | 第56-63页 |
4.1 引言 | 第56页 |
4.2 玻璃面板的光学性质 | 第56-59页 |
4.2.1 玻璃表面粗糙度对光透射和反射的影响 | 第56-58页 |
4.2.2 蒙砂时间对玻璃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 第58页 |
4.2.3 蒙砂液温度对玻璃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 第58-59页 |
4.3 玻璃面板表面形貌的探究 | 第59-60页 |
4.4 玻璃面板的应用测试 | 第60页 |
4.5 试验综合评价 | 第60-61页 |
4.6 蒙砂玻璃后期废液的处理 | 第61-62页 |
4.7 小结 | 第62-63页 |
5 总结与展望 | 第63-65页 |
5.1 总结 | 第63页 |
5.2 创新之处 | 第63页 |
5.3 展望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