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目录 | 第7-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0-11页 |
| 第三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1-13页 |
| 一. 描述性(Descriptive)个案研究方法 | 第12页 |
| 二. 集体性(Collective)个案研究方法 | 第12页 |
| 三. 多案例(Multiple)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第四节 研究对象 | 第13-15页 |
| 一. 班级整体情况介绍 | 第13页 |
| 二. 个案内研究对象介绍 | 第13-15页 |
| 第二章 关于“多”的用法及偏误预测 | 第15-18页 |
| 第一节 关于“多”的用法 | 第15-17页 |
| 第二节 研究假设 | 第17-18页 |
| 第三章 个案研究 | 第18-28页 |
| 第一节 语料收集 | 第18-21页 |
| 一. 运用观察法收集的语料 | 第18页 |
| 二. 运用个案内访谈法收集的语料 | 第18-19页 |
| 三. 运用个案间集体访谈法收集的语料 | 第19-20页 |
| 四. 利用试卷收集的语料 | 第20-21页 |
| 第二节 偏误语料整理 | 第21页 |
| 第三节 语料分析 | 第21-28页 |
| 一. 试卷分析 | 第21-23页 |
| 二. “多”的偏误分布情况 | 第23-25页 |
| 三. 偏误分析 | 第25-28页 |
| (一) 数+量+多、数+多+量 | 第25-26页 |
| (二) 表示数量大 | 第26页 |
| (三) 形/动+多+了,形/动+得+多 | 第26页 |
| (四) “多吃”、“多吃了+数量词”、“吃多了” | 第26-27页 |
| (五) 多+“事、话、心、嘴” | 第27-28页 |
| 第四章 针对“多”的教学设计 | 第28-33页 |
| 第一节 自编课文 | 第28页 |
| 第二节 针对自编课文的教学设计 | 第28-33页 |
| 一. 教学目标 | 第28-29页 |
| 二. 教学工具 | 第29页 |
| 三. 教学方法 | 第29页 |
| 四. 教学重点、难点及对策 | 第29-31页 |
| (一) “数+量+多”、“数+多+量”的教学建议 | 第29-30页 |
| (二) 表示数量大 | 第30-31页 |
| (三) 形/动+多+了,形/动+得+多 | 第31页 |
| (四) “多吃”、“多吃了+数量词”、“吃多了” | 第31页 |
| (五) 多+“事、话、心、嘴” | 第31页 |
| 五、教学过程 | 第31-33页 |
| 第五章 结语 | 第33-35页 |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33页 |
| 第二节 研究不足之处 | 第33-34页 |
| 一. 研究方法的局限性 | 第33-34页 |
| 二. 研究对象的局限性 | 第34页 |
| 三. 笔者写作水平的局限性 | 第34页 |
| 第三节 研究特色:微信跟踪法 | 第34-35页 |
| 致谢 | 第35-36页 |
| 参考文献 | 第36-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