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汉语论文--汉语教学论文--对外汉语教学论文--教学法、教学工作论文

介词“通过”“经过”的辨析及对外汉语教学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1章 绪论第7-15页
    1.1 选题缘由第7-9页
    1.2 与选题有关的国内外研究综述第9-12页
        1.2.1 关于两个词的词义与句法研究第9-11页
        1.2.2 针对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现状第11-12页
    1.3 选题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第12-13页
        1.3.1 理论意义第12-13页
        1.3.2 实际意义第13页
    1.4 研究思路第13-14页
    1.5 语料来源第14-15页
第2章 介词“通过”和“经过”的异同及认知分析第15-29页
    2.1 介引成分组合上的异同第15-17页
    2.2 语义成分上的异同第17-18页
    2.3 语义特征上的异同第18-23页
        2.3.1 媒介义/过程义的差异第18-20页
        2.3.2 静态义/动态义的差异第20页
        2.3.3 充要条件/必要条件的差异第20-23页
    2.4 介词“通过”“经过”的认知分析第23-27页
        2.4.1 虚化过程中的认知分析第23-25页
        2.4.2 虚化程度不对等的认知分析第25-27页
    2.5 小结第27-29页
第3章 介词“通过”和“经过”的偏误分析第29-35页
    3.1 介词“通过”“经过”的偏误情况第29-31页
    3.2 偏误形成的主要原因第31-35页
        3.2.1 语际偏误第31页
        3.2.2 语内偏误第31-32页
        3.2.3 训练偏误第32-35页
第4章 介词“通过”和“经过”的教学建议第35-47页
    4.1 针对教材的建议第35-36页
    4.2 针对学习者的建议第36-37页
    4.3 针对教学策略上的建议第37-40页
        4.3.1 直观展示法第37-38页
        4.3.2 语素教学法第38-39页
        4.3.3 偏误分析法第39-40页
    4.4 近义词教学方法上的建议第40-42页
        4.4.1 精讲多练第40-41页
        4.4.2 重视近义词的句法组合第41-42页
    4.5 教案设计:介词“通过”“经过”的辨析第42-47页
第5章 结语第47-49页
    5.1 本文的创新之处第47页
    5.2 本文的主要成果第47-48页
    5.3 本文的不足之处第48-49页
致谢第49-50页
参考文献第50-51页

论文共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双语者语言文字的转换及其代价
下一篇:汉英体词性修饰标记对比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