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学生汉语作文偏误情况考察--以苏丹喀土穆大学孔子学院为例
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5页 |
1.1 选题缘由与意义 | 第8页 |
1.2 研究的基础理论 | 第8-11页 |
1.2.1 对比语言学理论 | 第8-9页 |
1.2.2 偏误分析理论 | 第9-10页 |
1.2.3 汉语中介语研究 | 第10-11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3-15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初级阶段阿拉伯学习者汉语作文的偏误类型 | 第15-23页 |
2.1 词语偏误 | 第15-17页 |
2.1.1 动词偏误 | 第15-16页 |
2.1.2 名词偏误 | 第16页 |
2.1.3 代词偏误 | 第16-17页 |
2.1.4 量词偏误 | 第17页 |
2.2 语法偏误 | 第17-19页 |
2.2.1 动态助词“了”的使用偏误 | 第17页 |
2.2.2 补语的偏误 | 第17-18页 |
2.2.3 副词的偏误 | 第18页 |
2.2.4 结构助词偏误 | 第18-19页 |
2.2.5 句义杂糅 | 第19页 |
2.2.6 语序偏误 | 第19页 |
2.3 汉字偏误 | 第19-21页 |
2.4 标点符号偏误 | 第21-23页 |
第三章 中高阶段阿拉伯学习者汉语作文的偏误类型 | 第23-33页 |
3.1 词语偏误 | 第23-27页 |
3.1.1 动词偏误 | 第23-25页 |
3.1.2 形容词偏误 | 第25页 |
3.1.3 名词偏误 | 第25-26页 |
3.1.4 代词偏误 | 第26页 |
3.1.5 量词偏误 | 第26-27页 |
3.1.6 关联词语偏误 | 第27页 |
3.2 语法偏误 | 第27-31页 |
3.2.1 “了”的偏误 | 第27-28页 |
3.2.2 补语偏误 | 第28页 |
3.2.3 副词偏误 | 第28-29页 |
3.2.4 助动词偏误 | 第29页 |
3.2.5 介词偏误 | 第29-30页 |
3.2.6 结构助词偏误 | 第30页 |
3.2.7 语序偏误 | 第30页 |
3.2.8 句义杂糅 | 第30-31页 |
3.2.9 主语省略偏误 | 第31页 |
3.3 汉字偏误 | 第31-32页 |
3.4 标点符号偏误 | 第32-33页 |
第四章 阿拉伯学习者汉语作文偏误统计与原因分析 | 第33-41页 |
4.1 偏误统计与分析 | 第33-36页 |
4.1.1 词汇偏误统计分析 | 第33-34页 |
4.1.2 语法偏误统计分析 | 第34-35页 |
4.1.3 汉字偏误统计分析 | 第35-36页 |
4.2 偏误原因分析 | 第36-41页 |
4.2.1 偏误的句子与阿语的句子是对应的 | 第37-40页 |
4.2.2 根据阿语或者阿拉伯文化进行汉语表达 | 第40-41页 |
第五章 针对阿拉伯语母语者写作的教学建议 | 第41-45页 |
5.1 词汇教学建议 | 第41-42页 |
5.2 语法教学建议 | 第42页 |
5.3 汉字教学建议 | 第42-43页 |
5.4 标点符号教学建议 | 第43-45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