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粮食加工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基础科学论文

小麦胚芽蛋白的免疫活性评价及球蛋白免疫活性肽的结构鉴定与机理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30页
    1.1 引言第16页
    1.2 小麦胚芽的研究进展第16-20页
        1.2.1 小麦胚芽油第17页
        1.2.2 麦胚蛋白及多肽第17-19页
        1.2.3 麦胚提取物的生理活性第19-20页
            1.2.3.1 抗氧化性第19页
            1.2.3.2 抗肿瘤和提高免疫力第19-20页
    1.3 免疫调节蛋白的研究进展第20-25页
        1.3.1 免疫调节蛋白的种类第20-22页
            1.3.1.1 免疫球蛋白第20页
            1.3.1.2 糖蛋白第20-21页
            1.3.1.3 真菌免疫调节蛋白第21页
            1.3.1.4 免疫活性肽第21-22页
        1.3.2 免疫评价体系及调节机制第22-25页
            1.3.2.1 免疫评价体系第22-25页
            1.3.2.2 免疫调节机制第25页
    1.4 生物活性肽的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研究进展第25-27页
        1.4.1 分离纯化研究进展第25-27页
            1.4.1.1 膜分离第26页
            1.4.1.2 色谱分离第26页
            1.4.1.3 毛细管电泳分离第26-27页
        1.4.2 结构鉴定研究进展第27页
    1.5 本课题研究的立题依据和主要研究内容第27-30页
        1.5.1 立题依据第27-28页
        1.5.2 研究内容第28-30页
第二章 脱脂麦胚蛋白的分级提取、理化性质、功能特性和免疫活性研究第30-53页
    2.1 引言第30页
    2.2 材料与仪器第30-33页
        2.2.1 原料第30页
        2.2.2 实验材料与试剂第30-32页
        2.2.3 主要仪器与设备第32-33页
    2.3 实验方法第33-38页
        2.3.1 原料基本成分的测定第33页
        2.3.2 脱脂麦胚蛋白的分级提取和蛋白提取率的测定第33-34页
        2.3.3 脱脂麦胚中各蛋白的体外模拟消化第34页
        2.3.4 脱脂麦胚中各蛋白的氨基酸组成、营养评价和疏水性评价第34页
        2.3.5 脱脂麦胚中各蛋白的SDS-PAGE第34-35页
        2.3.6 脱脂麦胚中各蛋白的巯基SH和二硫键S-S的测定第35-36页
        2.3.7 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不同麦胚球蛋白酶解物的二级结构第36页
        2.3.8 脱脂麦胚中各蛋白的功能特性第36-37页
            2.3.8.1 溶解性第36页
            2.3.8.2 起泡性和泡沫稳定性第36页
            2.3.8.3 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第36-37页
            2.3.8.4 持水性与吸油性第37页
        2.3.9 脱脂麦胚中各蛋白的免疫活性第37-38页
            2.3.9.1 内毒素的测定第37页
            2.3.9.2 RAW 264.7 细胞的培养第37页
            2.3.9.3 细胞存活率第37-38页
            2.3.9.4 吞噬中性红第38页
            2.3.9.5 NO和细胞因子的测定第38页
        2.3.10 数据分析第38页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38-52页
        2.4.1 脱脂麦胚的主要成分第38-39页
        2.4.2 四种蛋白的蛋白含量、体外消化率、氨基酸组成和营养成分分析第39-41页
        2.4.3 四种蛋白的SDS-PAGE第41-42页
        2.4.4 四种蛋白的巯基SH和二硫键S-S的测定第42-43页
        2.4.5 FT-IR分析四种蛋白的二级结构第43-44页
        2.4.6 四种蛋白的功能特性第44-48页
            2.4.6.1 溶解性第44-45页
            2.4.6.2 起泡性和泡沫稳定性第45页
            2.4.6.3 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第45-47页
            2.4.6.4 持水性与吸油性第47-48页
        2.4.7 四种蛋白的免疫活性第48-52页
            2.4.7.1 内毒素的测定第48页
            2.4.7.2 四种蛋白对RAW 264.7 细胞存活率的影响第48页
            2.4.7.3 四种蛋白对RAW 264.7 细胞吞噬中性红的影响第48-49页
            2.4.7.4 四种蛋白对RAW 264.7 细胞产NO能力的影响第49页
            2.4.7.5 四种蛋白对RAW 264.7 细胞产细胞因子能力的影响第49-52页
    2.5 本章小结第52-53页
第三章 麦胚球蛋白的酶解工艺及免疫活性研究第53-72页
    3.1 引言第53页
    3.2 材料与仪器第53-56页
        3.2.1 原料第53页
        3.2.2 实验材料与试剂第53-55页
        3.2.3 主要仪器与设备第55-56页
    3.3 实验方法第56-58页
        3.3.1 麦胚球蛋白酶解物的制备第56页
        3.3.2 麦胚球蛋白酶解物水解度(DH)的测定第56-57页
        3.3.3 麦胚球蛋白酶解物可溶性肽含量的测定第57页
        3.3.4 DA201-C大孔吸附树脂纯化麦胚球蛋白酶解物第57-58页
        3.3.5 不同麦胚球蛋白酶解物的分子量分布第58页
        3.3.6 不同麦胚球蛋白酶解物的氨基酸组成和疏水性评价第58页
        3.3.7 FT-IR分析不同麦胚球蛋白酶解物的二级结构第58页
        3.3.8 不同麦胚球蛋白酶解物的免疫活性第58页
        3.3.9 不同时间段对碱性蛋白酶解物的理化性质及免疫活性的影响第58页
            3.3.9.1 不同时间段碱性蛋白酶解物的制备和水解度的测定第58页
            3.3.9.2 不同时间段碱性蛋白酶解物的分子量分布第58页
            3.3.9.3 不同时间段碱性蛋白酶解物的氨基酸组成和疏水性评价第58页
            3.3.9.4 不同时间段碱性蛋白酶解物的免疫活性第58页
        3.3.10 数据分析第58页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58-71页
        3.4.1 麦胚球蛋白的水解第58-59页
        3.4.2 麦胚球蛋白酶解物的分子量分布第59-61页
        3.4.3 麦胚球蛋白及其酶解物的氨基酸组成和疏水性评价第61页
        3.4.4 麦胚球蛋白及其酶解物的二级结构分析第61-64页
        3.4.5 麦胚球蛋白及其酶解物的免疫活性第64-68页
            3.4.5.1 对RAW 264.7 细胞存活率的影响第64页
            3.4.5.2 麦胚球蛋白及其酶解物对RAW 264.7 细胞吞噬中性红的影响第64-65页
            3.4.5.3 麦胚球蛋白及其酶解物对RAW 264.7 细胞产NO能力的影响第65页
            3.4.5.4 麦胚球蛋白及其酶解物对RAW 264.7 细胞产细胞因子能力的影响第65-68页
        3.4.6 不同时间对碱性蛋白酶解物的影响第68-71页
            3.4.6.1 不同时间对碱性蛋白酶解物DH、分子量分布和疏水性的影响第68页
            3.4.6.2 不同时间对碱性蛋白酶解物免疫活性的影响第68-71页
    3.5 本章小结第71-72页
第四章 麦胚球蛋白碱性蛋白酶酶解物的功能特性和体外模拟胃肠道消化的研究第72-85页
    4.1 引言第72页
    4.2 材料与仪器第72-74页
        4.2.1 原料第72页
        4.2.2 实验材料与试剂第72-73页
        4.2.3 主要仪器与设备第73-74页
    4.3 实验方法第74-75页
        4.3.1 AH的紫外扫描第74页
        4.3.2 AH的功能特性第74页
        4.3.3 模拟胃肠道消化AH第74页
        4.3.4 DA201-C大孔树脂纯化AH及其消化产物第74页
        4.3.5 AH及其消化产物分子量分布、氨基酸组成和疏水值评价第74页
        4.3.6 FT-IR分析AH及其消化产物的二级结构第74页
        4.3.7 AH及其消化产物的免疫活性第74-75页
        4.3.8 数据分析第75页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75-84页
        4.4.1 AH的紫外扫描第75页
        4.4.2 AH的功能特性第75-78页
            4.4.2.1 溶解性第75-76页
            4.4.2.2 起泡性和泡沫稳定性第76页
            4.4.2.3 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第76-78页
            4.4.2.4 持水性和吸油性第78页
        4.4.3 体外模拟胃肠道消化产物的氨基酸组成第78-80页
        4.4.4 体外模拟胃肠道消化产物的分子量分布第80-81页
        4.4.5 体外模拟胃肠道消化产物的二级结构分析第81页
        4.4.6 体外模拟胃肠道消化产物的免疫活性第81-84页
            4.4.6.1 碱性蛋白酶解物及其消化产物对RAW264.7 细胞存活率的影响第81-82页
            4.4.6.2 碱性蛋白酶解物及其消化产物对RAW 264.7 细胞吞噬中性红能力的影响第82页
            4.4.6.3 碱性蛋白酶解物及其消化产物对RAW 264.7 细胞产NO能力的影响第82页
            4.4.6.4 碱性蛋白酶解物及其消化产物对RAW 264.7 细胞产细胞因子能力的影响第82-84页
    4.5 本章小结第84-85页
第五章 麦胚球蛋白碱性蛋白酶解物的分离纯化、结构鉴定及免疫机理探究第85-106页
    5.1 前言第85页
    5.2 材料与仪器第85-88页
        5.2.1 原料第85页
        5.2.2 实验材料与试剂第85-87页
        5.2.3 主要仪器与设备第87-88页
    5.3 实验方法第88-92页
        5.3.1 麦胚球蛋白多肽(AH)的分离纯化第88页
            5.3.1.1 DEAE Sepharose FF阴离子交换柱分离纯化第88页
            5.3.1.2 Sephadex G-15 分离纯化第88页
            5.3.1.3 半制备型RP-HPLC柱分离纯化第88页
        5.3.2 基质辅助激光解析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测定多肽序列第88页
        5.3.3 不同分离纯化所得组分的免疫活性第88-89页
            5.3.3.1 细胞存活率第89页
            5.3.3.2 吞噬中性红第89页
            5.3.3.3 NO和细胞因子的测定第89页
            5.3.3.4 活性氧物质 (ROS)的测定第89页
        5.3.4 麦胚球蛋白多肽纯化物的免疫机制探究第89-91页
            5.3.4.1 内毒素的测定第89页
            5.3.4.2 吞噬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的大肠杆菌(E.coli)第89页
            5.3.4.3 QPCR分析mRNA的表达第89-91页
            5.3.4.4 RAW 264.7 细胞表面受体识别和信号通路推测第91页
        5.3.5 数据分析第91-92页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92-105页
        5.4.1 DEAE sepharose FF阴离子交换柱分离纯化及各组分免疫活性第92-95页
        5.4.2 Sephadex G-15 分离纯化及各组分免疫活性第95-98页
        5.4.3 半制备RP-HPLC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第98-100页
        5.4.4 免疫机制探究第100-105页
            5.4.4.1 内毒素的测定第100页
            5.4.4.2 吞噬FITC标记的E.coli第100页
            5.4.4.3 P311 对RAW 264.7 细胞内细胞因子的mRNA表达量的影响第100-101页
            5.4.4.4 P311 对RAW264.7 细胞表面膜受体的识别第101-103页
            5.4.4.5 P311 激活 264.7 细胞可能存在的信号转导通路第103-105页
    5.5 本章小结第105-106页
第六章 麦胚球蛋白碱性蛋白酶解物的抗炎和细胞抗氧化研究第106-118页
    6.1 前言第106页
    6.2 材料与仪器第106-108页
        6.2.1 原料第106-107页
        6.2.2 实验材料与试剂第107-108页
        6.2.3 主要仪器与设备第108页
    6.3 实验方法第108-110页
        6.3.1 抗炎第108-109页
            6.3.1.1 抗炎模型的建立第108页
            6.3.1.2 NO和细胞因子的测定第108-109页
        6.3.2 红细胞氧化溶血第109-110页
            6.3.2.1 红细胞悬液的制备和P3-1 对红细胞的保护作用第109页
            6.3.2.2 溶血率的测定第109页
            6.3.2.3 扫描电镜(SEM)第109页
            6.3.2.4 红细胞内ROS的测定第109-110页
            6.3.2.5 红细胞内蛋白含量的测定第110页
            6.3.2.6 红细胞内抗氧化物酶活性的测定第110页
        6.3.3 数据分析第110页
    6.4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110-117页
        6.4.1 P3-1 的抗炎功效第110-113页
        6.4.2 红细胞氧化溶血第113-117页
            6.4.2.1 P3-1 对红细胞的保护作用第113页
            6.4.2.2 P3-1 对红细胞形态的保护作用第113-114页
            6.4.2.3 P3-1 对红细胞产ROS的影响第114页
            6.4.2.4 P3-1 对红细胞内抗氧化物酶活性第114-117页
    6.5 本章小结第117-118页
结论与展望第118-120页
参考文献第120-132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32-134页
致谢第134-135页
附件第135页

论文共13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核桃蛋白酶解产物改善记忆功效及其压片性能研究
下一篇:基于界面工程构建皂皮皂素乳液基食品胶体微结构及其风味控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