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基础科学论文--食品营养学论文

基于体外消化吸收和Prieto氏互作模型的桂花茶抗氧化协同作用及其功能成分的研究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缩略词表 (Abbreviation)第11-1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7-28页
    1.1 食用花卉及桂花茶概述第17-18页
        1.1.1 食用花卉第17页
        1.1.2 桂花茶第17-18页
    1.2 体外消化吸收模型的概述第18-21页
        1.2.1 人体的消化吸收过程第18-19页
        1.2.2 体外消化模型第19-20页
        1.2.3 体外吸收模型第20-21页
    1.3 抗氧化协同作用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第21-23页
        1.3.1 直接比较法第21页
        1.3.2 代数和相加法第21-22页
        1.3.3 Loewe之等效线法第22页
        1.3.4 等高线图解分析法第22页
        1.3.5 响应面法第22页
        1.3.6 Prieto氏互作评价法第22-23页
    1.4 植物抗氧化物间抗氧化协同作用的研究进展第23-24页
        1.4.1 植物提取物间的抗氧化协同作用第23-24页
        1.4.2 植物酚类组分间的抗氧化协同作用第24页
    1.5 抗氧化剂之间协同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第24-25页
        1.5.1 “抗氧化剂复合链”理论第24-25页
        1.5.2 氧化还原电位差的偶联氧化第25页
        1.5.3 清除氧气第25页
        1.5.4 螯合金属离子第25页
    1.6 研究背景和主要内容第25-28页
        1.6.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25-26页
        1.6.2 研究主要内容第26-27页
        1.6.3 技术路线图第27-28页
第二章 食用花卉多酚组分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第28-41页
    2.1 引言第28页
    2.2 材料与仪器第28-30页
        2.2.1 材料第28页
        2.2.2 主要试剂第28-29页
        2.2.3 主要仪器第29-30页
    2.3 方法第30-33页
        2.3.1 样品预处理方法第30页
        2.3.2 体外消化吸收模型第30-31页
        2.3.3 总酚、总黄酮的测定方法第31页
        2.3.4 多酚成分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第31页
        2.3.5 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的测定方法第31-32页
        2.3.6 清除ABTS自由基能力的测定方法第32页
        2.3.7 还原Fe~(3+)能力(FRAP)的测定方法第32页
        2.3.8 细胞抗氧化能力的测定方法第32-33页
        2.3.9 数据分析第33页
    2.4 结果与分析第33-40页
        2.4.1 食用花卉中的多酚组分第33-37页
        2.4.2 食用花卉多酚组分的化学抗氧化能力第37-39页
        2.4.3 食用花卉多酚组分的细胞抗氧化能力第39-40页
    2.5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三章 桂花茶抗氧化活性的协同作用研究第41-54页
    3.1 引言第41页
    3.2 材料与仪器第41-42页
        3.2.1 材料第41页
        3.2.2 主要试剂第41页
        3.2.3 主要仪器第41-42页
    3.3 方法第42-45页
        3.3.1 样品预处理方法第42页
        3.3.2 体外消化吸收模型第42页
        3.3.3 化学抗氧化能力测定方法第42页
        3.3.4 等高线图解法第42-43页
        3.3.5 细胞氧化应激能力的测定方法第43-45页
        3.3.6 数据分析第45页
    3.4 结果与分析第45-53页
        3.4.1 种桂花茶化学抗氧化能力的协同作用第45-48页
        3.4.2 桂花绿茶保护HepG2细胞氧化损伤的协同作用第48-53页
    3.5 本章小结第53-54页
第四章 桂花绿茶主要功能成分的定性定量研究第54-65页
    4.1 引言第54页
    4.2 材料与仪器第54-55页
        4.2.1 材料第54页
        4.2.2 主要试剂第54页
        4.2.3 主要仪器第54-55页
    4.3 方法第55-56页
        4.3.1 样品的制备方法第55页
        4.3.2 LC-MS定性分析方法第55页
        4.3.3 UPLC-PDA定量分析方法第55页
        4.3.4 数据分析第55-56页
    4.4 结果与分析第56-64页
        4.4.1 绿茶中主要功能成分的定性分析第56-59页
        4.4.2 桂花中主要功能成分的定性分析第59-61页
        4.4.3 桂花绿茶中主要功能成分的定量分析第61-64页
    4.5 本章小结第64-65页
第五章 桂花绿茶主要功能成分间协同作用的研究第65-76页
    5.1 引言第65页
    5.2 材料与仪器第65页
        5.2.1 材料第65页
        5.2.2 主要试剂第65页
        5.2.3 主要仪器第65页
    5.3 方法第65-68页
        5.3.1 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的测定方法第65-66页
        5.3.2 Prieto氏互作评价模型第66-68页
        5.3.3 数据统计分析第68页
    5.4 结果与分析第68-75页
        5.4.1 桂花与绿茶间的抗氧化协同作用第68-69页
        5.4.2 单一功能成分的抗氧化活性第69-71页
        5.4.3 功能成分间的抗氧化相互作用第71-75页
    5.5 本章小结第75-76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76-78页
    6.1 结论第76-77页
    6.2 展望第77-78页
参考文献第78-88页
个人简介第88页

论文共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果糖和葡萄糖对健康人群急性反应研究
下一篇:桑葚体外模拟消化产物对肝脏细胞损伤的保护效应及其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