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精读教材中的情感隐喻分析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2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 | 第7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7-11页 |
1.2.1 认知隐喻理论的研究 | 第7-8页 |
1.2.2 概念流利性的相关研究 | 第8-9页 |
1.2.3 情感隐喻对比分析与相关教学研究 | 第9-11页 |
1.3 研究内容、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第2章 概念流利性与情感隐喻 | 第12-19页 |
2.1 增强概念流利性的意义 | 第12页 |
2.2 认知隐喻理论 | 第12-15页 |
2.2.1 隐喻的界定与作用 | 第12-13页 |
2.2.2 隐喻的工作机制 | 第13-15页 |
2.3 情感隐喻的特点 | 第15页 |
2.4 情感隐喻的生成机制 | 第15-19页 |
2.4.1 外部体验映射系统 | 第15-18页 |
2.4.2 内部体验映射系统 | 第18-19页 |
第3章 英汉情感隐喻对比研究 | 第19-29页 |
3.1“快乐”的情感隐喻 | 第19-22页 |
3.1.1 中英“快乐”情感隐喻的共同之处 | 第19-21页 |
3.1.2 中英“快乐”情感隐喻的不同之处 | 第21-22页 |
3.2“愤怒”的情感隐喻 | 第22-24页 |
3.2.1 中英“愤怒”情感隐喻的共同之处 | 第22-23页 |
3.2.2 中英“愤怒”情感隐喻的不同之处 | 第23-24页 |
3.3“悲伤”的情感隐喻 | 第24-26页 |
3.3.1 中英“悲伤”情感隐喻的共同之处 | 第24-25页 |
3.3.2 中英“悲伤”情感隐喻的不同之处 | 第25-26页 |
3.4“恐惧”的情感隐喻 | 第26-28页 |
3.4.1 中英“恐惧”情感隐喻的共同之处 | 第26-27页 |
3.4.2 中英“恐惧”情感隐喻的不同之处 | 第27-28页 |
3.5 小结 | 第28-29页 |
第4章 对外汉语精读教材中的情感隐喻 | 第29-37页 |
4.1 《体验汉语》中情感隐喻层级分析 | 第29-34页 |
4.1.1 情感是物体 | 第29-30页 |
4.1.2 情感是液体和气体 | 第30-31页 |
4.1.3 情感的强度是温度 | 第31页 |
4.1.4 情感是可移动的物体 | 第31-32页 |
4.1.5 情绪的稳定是平衡和与地面接触 | 第32页 |
4.1.6 情感是人的生理反应 | 第32-34页 |
4.2 情感隐喻在教材中的问题分析 | 第34-36页 |
4.2.1 情感隐喻的总体数量少 | 第34-35页 |
4.2.2 情感隐喻的涵盖类型不全面 | 第35-36页 |
4.3 情感隐喻在教材中的问题产生原因分析 | 第36-37页 |
第5章 中高级留学生情感隐喻习得情况研究 | 第37-43页 |
5.1 问卷设计 | 第37-38页 |
5.2 问卷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38-42页 |
5.2.1 问卷总数据分析 | 第38-40页 |
5.2.2 各小题正确率分析 | 第40-42页 |
5.3 调查结果小结 | 第42-43页 |
第6章 对外汉语情感隐喻教学建议 | 第43-48页 |
6.1 从教材建设的角度来谈 | 第43-46页 |
6.1.1 调整教材中情感隐喻语言的数量和类别 | 第43-44页 |
6.1.2 调整课文选材 | 第44页 |
6.1.3 以中高级教材为主,初级为辅 | 第44-45页 |
6.1.4 以英汉情感隐喻共性为主,个性为辅 | 第45-46页 |
6.2 对教材教学处理的建议 | 第46-48页 |
6.2.1 培养学生隐喻观念 | 第46页 |
6.2.2 以内部映射体验系统为主 | 第46-47页 |
6.2.3 结合文化进行教学 | 第47-48页 |
第7章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附录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