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前言 | 第8-15页 |
一、选题相关背景 | 第8-10页 |
二、特殊名词介绍 | 第10-11页 |
三、选题意义及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四、研究的对象 | 第12-14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第一章 马来西亚董教总《高中华文课程纲要》和中国《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实验)》之比较 | 第15-29页 |
第一节 学科性质认定和教学目标之比较 | 第15-20页 |
一、大纲修订的背景 | 第15-17页 |
二、学科性质和教学目标 | 第17-18页 |
三、比较分析 | 第18-20页 |
第二节 教学要求和内容之比较 | 第20-27页 |
一、阅读教学要求和内容之比较 | 第20-23页 |
二、写作教学的要求和内容之比较 | 第23-25页 |
三、口语教学的要求和内容之比较 | 第25-26页 |
四、其他不同教学要求和内容之比较 | 第26-27页 |
第三节 对两套《大纲》的总体分析 | 第27-29页 |
一、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的认识 | 第27-28页 |
二、语文能力的认识 | 第28页 |
三、中国附录的特色 | 第28-29页 |
第二章 两种教材编写结构之比较 | 第29-45页 |
第一节 对董教总版《华文》编写结构的研究 | 第29-33页 |
一、董教总版《华文》编写指导思想 | 第29-30页 |
二、董教总版单元教材结构特点 | 第30-32页 |
三、董教总版语文知识单元结构特点 | 第32-33页 |
第二节 对人教版《语文》编写结构的研究 | 第33-37页 |
一、人教版《语文》编写指导思想 | 第33-35页 |
二、阅读教材结构 | 第35-36页 |
三、写作、口语交际教学结构 | 第36-37页 |
四、语文综合学习结构 | 第37页 |
第三节 两套教材编写结构的比较 | 第37-45页 |
一、编写指导思想分析 | 第37-38页 |
二、单元教学分析 | 第38-43页 |
三、单元结构内容的分析 | 第43-45页 |
第三章 马来西亚董教总版《华文》和中国人教版《语文》教材内容系统之比较 | 第45-64页 |
第一节 课文系统之比较 | 第45-51页 |
一、阅读教学系统比较 | 第45-46页 |
二、课文系统之比较 | 第46-51页 |
第二节 助读系统之比较 | 第51-52页 |
一、董教总版助读系统 | 第51页 |
二、人教版助读系统 | 第51-52页 |
三、助读系统之比较 | 第52页 |
第三节 作业系统之比较 | 第52-60页 |
一、董教总版作业系统 | 第52-54页 |
二、人教版作业系统 | 第54-56页 |
三、作业系统之比较 | 第56-60页 |
第四节 图表和附录系统 | 第60-62页 |
一、两套教科书的图表统计 | 第60-61页 |
二、图表设计的差异 | 第61页 |
三、附录系统 | 第61-62页 |
第五节 教师教学手册之比较 | 第62-64页 |
一、教学手册的共同点 | 第62页 |
二、教学手册不同点 | 第62-64页 |
第四章 对马来西亚华文教育改革和教材建设的建议 | 第64-77页 |
第一节 马来西亚华文独立中学教育现状分析 | 第64-66页 |
一、多种语言的干扰 | 第64页 |
二、多种不同类型的考试 | 第64-65页 |
三、双轨制教育制度 | 第65页 |
四、师资的问题 | 第65-66页 |
第二节 对马来西亚华文课程建设的设想 | 第66-69页 |
一、重视本国文化的资源,创建马来西亚语文新课程 | 第66-68页 |
二、为华文学科性质定位 | 第68-69页 |
第三节 对华文教材建设的几点建议 | 第69-77页 |
一、借鉴中国人教版编排的特色 | 第69-71页 |
二、增强语文教材的时代感 | 第71-72页 |
三、增强教材的趣味性 | 第72-73页 |
四、强化单元教学专题意识 | 第73-75页 |
五、注重培养语文自学能力 | 第75-77页 |
附录 | 第77-108页 |
一、马来西亚华文独立中学建议书 | 第77-80页 |
二、马来西亚高中华文课程纲要 | 第80-84页 |
三、马来西亚董教总版《华文》高中课文目录(1996年版) | 第84-92页 |
四、中国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 | 第92-97页 |
五、中国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文目录(2002年版) | 第97-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1页 |
一、马来西亚文献 | 第108-109页 |
二、中国文献 | 第109-111页 |
后记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