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基础科学论文--食品微生物学论文

脉冲强光对大肠杆菌的灭活作用及其机理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缩略词表第13-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1页
    1.1 问题的来源第14-15页
    1.2 研究进展第15-17页
        1.2.1 脉冲强光杀菌技术国内外进展第15-16页
        1.2.2 大肠杆菌杀灭研究的国内外进展第16-17页
        1.2.3 脉冲强光对大肠杆菌杀灭研究的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7页
    1.3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第17-19页
        1.3.1 杀菌动力学问题第18页
        1.3.2 细胞水平探索光热反应机理第18页
        1.3.3 分子水平探索光热反应机理第18-19页
    1.4 研究思路、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第19-21页
        1.4.1 研究思路第19页
        1.4.2 研究意义第19页
        1.4.3 研究内容第19-21页
第二章 脉冲强光对大肠杆菌灭活效果及动力学模型研究第21-36页
    2.1 试验材料和仪器设备第21-23页
        2.1.1 试验材料第21-22页
        2.1.2 试验仪器和设备第22-23页
    2.2 实验方法第23-27页
        2.2.1 微生物培养及测定第23页
        2.2.2 生长曲线的测定第23-24页
        2.2.3 菌悬液的配制第24页
        2.2.4 脉冲强光处理第24页
        2.2.5 单因素实验参数设置第24-25页
        2.2.6 杀菌效果检验第25页
        2.2.7 脉冲强光杀菌动力学第25-26页
        2.2.8 模型拟合度评价第26-27页
        2.2.9 数据分析第27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27-35页
        2.3.1 大肠杆菌不同生长时期对脉冲强光杀菌效果的影响第27-28页
        2.3.2 介质pH对脉冲强光杀菌效果的影响第28-30页
        2.3.3 介质温度对脉冲强光杀菌效果的影响第30-31页
        2.3.4 介质透光率对脉冲强光杀菌效果的影响第31-32页
        2.3.5 脉冲强光对大肠杆菌的杀菌动力学研究第32-35页
    2.4 本章小结第35-36页
第三章 脉冲强光对大肠杆菌形态结构、细胞膜流动性和通透性的影响第36-52页
    3.1 试验材料和仪器设备第37-38页
        3.1.1 试验材料第37页
        3.1.2 试验仪器和设备第37-38页
    3.2 实验方法第38-41页
        3.2.1 微生物的培养及测定第38页
        3.2.2 菌悬液的配置第38页
        3.2.3 脉冲强光处理第38-39页
        3.2.4 扫描电镜样品制作与观察第39页
        3.2.5 脉冲强光对大肠杆菌细胞膜流动性的影响试验第39-41页
        3.2.6 脉冲强光对大肠杆菌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试验第41页
        3.2.7 数据分析第41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41-50页
        3.3.1 脉冲强光对大肠杆菌的杀菌动力学研究第41-42页
        3.3.2 脉冲强光对大肠杆菌形态的影响第42-43页
        3.3.3 脉冲强光对大肠杆菌细胞膜流动性的影响第43-47页
        3.3.4 脉冲强光对大肠杆菌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第47-50页
    3.4 本章小结第50-52页
第四章 基于iTRAQ技术对脉冲强光杀灭大肠杆菌的蛋白组学分析第52-82页
    4.1 试验材料和仪器设备第53-54页
        4.1.1 脉冲强光对大肠杆菌灭活试验材料第53页
        4.1.2 蛋白质组学试验材料第53-54页
        4.1.3 脉冲强光对水中大肠杆菌灭活试验仪器和设备第54页
        4.1.4 蛋白质组学分析试验仪器和设备第54页
    4.2 实验方法第54-60页
        4.2.1 微生物的培养第54页
        4.2.2 菌悬液的配置第54页
        4.2.3 脉冲强光处理第54-55页
        4.2.4 iTRAQ试验分析过程第55-57页
        4.2.5 数据分析第57-60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60-80页
        4.3.1 样品蛋白质质量检测第60-61页
        4.3.2 LC-MS/MS质谱鉴定质量评估第61-63页
        4.3.3 蛋白质鉴定结果及相关分析第63-66页
        4.3.4 差异蛋白表达分析第66-80页
    4.4 本章小结第80-82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82-84页
    5.1 主要结论第82-83页
    5.2 主要创新点第83页
    5.3 展望第83-84页
参考文献第84-89页
致谢第89-90页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第90-91页
附录第91-96页
    附录A 差异蛋白质聚类分析图第91-93页
    附录B KEGGPathway通路分析图第93-96页

论文共9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辅助因素强化Bacillus subtilis 10160豆粕液态发酵制备多肽研究
下一篇:河蚬多糖的制备、理化特性及对急性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