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9-11页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1-14页 |
1.2.1 本体的研究 | 第11-12页 |
1.2.2 在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研究 | 第12-13页 |
1.2.3 对趋向补语范围的界定 | 第13-14页 |
1.3 相关理论 | 第14-16页 |
1.3.1 中介语理论 | 第14-15页 |
1.3.2 偏误分析理论 | 第15-16页 |
第2章 汉语趋向补语综述 | 第16-28页 |
2.1 趋向补语的语法意义 | 第16-17页 |
2.2 简单趋向补语 | 第17-23页 |
2.3 复合趋向补语 | 第23-28页 |
第3章 尼泊尔趋向补语与汉语趋向补语的对比分析 | 第28-37页 |
3.1 尼语趋向补语动词与汉语的对应 | 第28-32页 |
3.2 尼语和汉语在趋向补语与宾语位置关系的对比分析 | 第32-37页 |
第4章 在华尼泊尔学生习得汉语趋向补语的偏误分析 | 第37-45页 |
4.1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第37-38页 |
4.2 偏误类型分析及原因 | 第38-45页 |
4.2.1 宾语位置错误偏误分析 | 第38-39页 |
4.2.2 漏用混用趋向补语 | 第39-41页 |
4.2.3 趋向补语多余 | 第41-42页 |
4.2.4 立足点错误 | 第42-43页 |
4.2.5 缺少动词 | 第43-45页 |
第5章 教学建议及策略 | 第45-50页 |
5.1 强化趋向补语语义的学习和练习 | 第45页 |
5.2 增强母语的正面影响 | 第45-47页 |
5.3 重视教学由简入难的递进过程 | 第47页 |
5.4 重视语言环境 | 第47-48页 |
5.5 运用多种教学形式 | 第48-50页 |
结语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附录 | 第54-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