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1.1 酸奶的概述 | 第9页 |
1.2 高通量焦磷酸技术及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1 高通量焦磷酸技术概述 | 第9页 |
1.2.2 在国外高通量焦磷酸技术在乳制品上的应用 | 第9-10页 |
1.2.3 在国内高通量焦磷酸技术在乳制品上的应用 | 第10页 |
1.3 乳酸菌与乳酸菌生物膜 | 第10-13页 |
1.3.1 发酵乳制品中的乳酸菌 | 第10-11页 |
1.3.2 细菌生物膜的概念 | 第11页 |
1.3.3 生物膜的形成过程 | 第11-12页 |
1.3.4 生物膜检测方法 | 第12页 |
1.3.5 对乳酸菌生物膜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4 本课题的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2 南疆传统发酵酸奶中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 第15-26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5-16页 |
2.1.1 样品来源 | 第15页 |
2.1.2 仪器与试剂 | 第15-16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16-17页 |
2.2.1 总DNA提取 | 第16页 |
2.2.2 16S rDNA和ITS区PCR扩增 | 第16页 |
2.2.3 文库构建和上机测序 | 第16-17页 |
2.3 实验结果 | 第17-24页 |
2.3.1 细菌和真菌的序列丰度及多样性 | 第17-19页 |
2.3.2 稀释曲线 | 第19-20页 |
2.3.3 细菌真菌群落成分分析(PCoA) | 第20-21页 |
2.3.4 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 第21-24页 |
2.4 讨论 | 第24-26页 |
3 在三种培养基上南疆传统发酵酸奶中可培养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 第26-38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26页 |
3.1.1 样品来源 | 第26页 |
3.1.2 仪器与设备 | 第26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26-27页 |
3.2.1 培养基及配方 | 第26-27页 |
3.2.2 微生物的培养 | 第27页 |
3.2.3 总DNA提取 | 第27页 |
3.2.4 16s RDNA和ITS区PCR扩增 | 第27页 |
3.2.5 文库构建和上机测序 | 第27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27-36页 |
3.3.1 Alpha多样性指数表 | 第27-30页 |
3.3.2 稀释曲线 | 第30-31页 |
3.3.3 细菌真菌群落成分分析( PCoA) | 第31-32页 |
3.3.4 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 第32-36页 |
3.4 讨论 | 第36-38页 |
4 南疆传统发酵酸奶中乳酸菌的分离与生物膜形成能力的检测 | 第38-45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38页 |
4.1.1 样品来源 | 第38页 |
4.1.2 仪器与试剂 | 第38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38-40页 |
4.2.1 菌株分离纯化与保存 | 第38-39页 |
4.2.2 染色镜检检测纯化纯化程度 | 第39页 |
4.2.3 革兰氏染色 | 第39页 |
4.2.4 过氧化氢酶试验 | 第39页 |
4.2.5 96 孔微量板定量检测可产生物膜菌株 | 第39-40页 |
4.2.6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生物膜 | 第40页 |
4.3 实验结果 | 第40-43页 |
4.3.1 菌株菌落形态及菌体形态观察 | 第40-41页 |
4.3.2 乳酸菌生物膜形成能力的检测 | 第41-42页 |
4.3.3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生物膜 | 第42-43页 |
4.4 讨论 | 第43-45页 |
5 可形成生物被膜乳酸菌的鉴定 | 第45-52页 |
5.1 实验材料 | 第45页 |
5.1.1 实验菌株 | 第45页 |
5.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45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45-46页 |
5.2.1 生理生化鉴定 | 第45页 |
5.2.2 分子鉴定可产生物膜乳酸菌 | 第45-46页 |
5.3 实验结果 | 第46-51页 |
5.3.1 菌株生理生化鉴定试验分析 | 第46-48页 |
5.3.2 分子鉴定 | 第48-51页 |
5.4 讨论 | 第51-52页 |
全文结论 | 第52-54页 |
展望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1页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第61-62页 |
后记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