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白萝卜表皮附生乳酸菌抗生素耐药性评估与耐药基因分析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4页 |
1.1 抗生素抗性的出现 | 第11-12页 |
1.2 细菌耐药性的方式及其研究进展 | 第12页 |
1.3 细菌的耐药性机制 | 第12-14页 |
1.3.1 产生灭活的酶或钝化酶 | 第12-13页 |
1.3.2 抗生素的渗透作用 | 第13页 |
1.3.3 主动外排系统的耐药机制 | 第13页 |
1.3.4 改变抗生素的靶结合位点 | 第13-14页 |
1.3.5 改变细菌的代谢途径或状态 | 第14页 |
1.4 细菌耐药基因的水平转移 | 第14-15页 |
1.5 细菌耐药基因在食物链中的扩散途径 | 第15-16页 |
1.6 细菌耐药性检测方法 | 第16-22页 |
1.6.1 肉汤稀释法 | 第16-19页 |
1.6.2 琼脂稀释法 | 第19-20页 |
1.6.3 K-B纸片琼脂扩散法 | 第20-21页 |
1.6.4 E试验法 | 第21-22页 |
1.7 抗生素耐药基因的检测方法 | 第22-23页 |
1.7.1 基于传统的纯培养法 | 第22页 |
1.7.2 采用现代分子技术的免培养法 | 第22-23页 |
1.8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方法 | 第23-24页 |
第二章 有机白萝卜表皮附生乳酸菌的分离与鉴定 | 第24-39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4-25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4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24-25页 |
2.1.3 培养基及配制 | 第25页 |
2.1.4 仪器与设备 | 第25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5-31页 |
2.2.1 乳酸菌的计数、分离与纯化 | 第25-26页 |
2.2.2 乳酸菌的生化特征分析 | 第26页 |
2.2.3 乳酸菌DNA的提取及检测 | 第26-27页 |
2.2.4 乳酸菌RAPD聚类分析 | 第27-28页 |
2.2.5 乳酸菌(GTG)5-PCR聚类分析 | 第28页 |
2.2.6 乳酸菌的 16S rRNA序列分析 | 第28-30页 |
2.2.7 细菌的Gen Bank登陆号 | 第30-31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31-37页 |
2.3.1 乳酸菌的分离及生化特征 | 第31页 |
2.3.2 乳酸菌DNA的提取 | 第31-32页 |
2.3.3 乳酸菌RAPD聚类分析 | 第32-33页 |
2.3.4 乳酸菌(GTG)5-PCR聚类分析 | 第33-34页 |
2.3.5 基于 16S rRNA基因的序列分析 | 第34-36页 |
2.3.6 基于 16S rRNA基于的序列分析 | 第36-37页 |
2.4 讨论 | 第37-39页 |
第三章 有机白萝卜表皮附生乳酸菌抗生素耐药性研究 | 第39-46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9-40页 |
3.1.1 试验菌株 | 第39页 |
3.1.2 主要试剂 | 第39页 |
3.1.3 培养基 | 第39页 |
3.1.4 仪器与设备 | 第39-40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40-41页 |
3.2.1 抗生素抗药性分析 | 第40-41页 |
3.2.2 抗生素抗药表型多态性分析 | 第41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41-42页 |
3.3.1 抗生素耐药性分析 | 第41-42页 |
3.3.2 耐药性表型多态性分析 | 第42页 |
3.4 讨论 | 第42-46页 |
第四章 有机白萝卜表皮附生乳酸菌抗性基因的检测 | 第46-55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6页 |
4.1.1 试验菌株 | 第46页 |
4.1.2 主要试剂 | 第46页 |
4.1.3 仪器与设备 | 第46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46-49页 |
4.2.1 菌株DNA的提取 | 第46-47页 |
4.2.2 扩增引物的合成 | 第47-48页 |
4.2.3 抗生素抗性基因的检测 | 第48-49页 |
4.2.4 抗生素抗性基因多态性分析 | 第49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49-52页 |
4.4 讨论 | 第52-55页 |
结论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