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导言 | 第8-19页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8-12页 |
1.1.1 论文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1.1.2 论文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1.3 研究范围与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3.1 研究范围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4 技术路线及研究框架 | 第17页 |
1.5 创新之处 | 第17-19页 |
第2章 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旅游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 第19-24页 |
2.1 国家公园生态旅游发展的相关概念 | 第19-20页 |
2.1.1 三江源国家公园的概念 | 第19页 |
2.1.2 生态旅游的概念 | 第19-20页 |
2.1.3 三江源国家公园与生态旅游的关系 | 第20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0-24页 |
2.2.1 区域经济理论 | 第20-22页 |
2.2.2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 第22页 |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2-24页 |
第3章 美国国家公园生态旅游开发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 第24-28页 |
3.1 旅游设施建设方面经验借鉴 | 第24-25页 |
3.2 商业性游客服务方面经验借鉴 | 第25页 |
3.3 游客对美国国家公园的利用方面经验借鉴 | 第25-28页 |
第4章 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旅游业发展SWOT分析 | 第28-48页 |
4.1 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旅游资源简介 | 第28-34页 |
4.1.1 黄河源园区生态旅游资源简介 | 第29-30页 |
4.1.2 长江源(可可西里)园区生态旅游资源简介 | 第30-32页 |
4.1.3 澜沧江源园区生态旅游资源简介 | 第32-34页 |
4.2 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旅游业发展现状 | 第34-38页 |
4.2.1 黄河源园区生态旅游业发展现状 | 第34-35页 |
4.2.2 长江源(可可西里)园区生态旅游业发展现状 | 第35-37页 |
4.2.3 澜沧江源园区生态旅游业发展现状 | 第37-38页 |
4.3 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 | 第38-48页 |
4.3.1 优势(Strength)分析 | 第38-39页 |
4.3.2 劣势(Weakness)分析 | 第39-42页 |
4.3.3 机遇(Opportunity)分析 | 第42-44页 |
4.3.4 挑战(Threat)分析 | 第44-46页 |
4.3.5 SWOT分析结论 | 第46-48页 |
第5章 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旅游业发展路径分析 | 第48-56页 |
5.1 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旅游业发展的原则 | 第48-49页 |
5.1.1 生态保护优先原则 | 第48页 |
5.1.2 限制性开发原则 | 第48-49页 |
5.1.3 共建共享原则 | 第49页 |
5.2 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分析 | 第49-56页 |
5.2.1 三江源国家公园旅游目的地发展类型选择 | 第49-51页 |
5.2.2 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旅游发展模式构建 | 第51-56页 |
第6章 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旅游业发展的对策 | 第56-63页 |
6.1 以国家公园建设为依托,构建旅游发展新格局 | 第56页 |
6.2 完善制度设计,保障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旅游区健康发展 | 第56-58页 |
6.2.1 完善旅游标准,保障生态旅游区标准化管理 | 第57页 |
6.2.2 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强生态旅游区环境保护 | 第57-58页 |
6.2.3 建立健全旅游安全管理制度 | 第58页 |
6.3 以“人文精神”构建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旅游市场营销新模式 | 第58-61页 |
6.3.1 树立“三江源生态”品牌,大力优化高原旅游品牌形象 | 第59-60页 |
6.3.2 明确定位,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 第60页 |
6.3.3 立足长远,坚持旅游经济差异化发展 | 第60-61页 |
6.4 坚持“旅游+扶贫”道路,保障三江源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 第61-63页 |
第7章 研究结论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个人简历 | 第68页 |
发表论文情况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