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绪论 | 第9-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1.1 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小城镇发展战略 | 第9-10页 |
1.1.2 农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农村土地流转 | 第10-11页 |
1.2 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4 创新和不足之处 | 第13-14页 |
1.4.1 创新之处 | 第13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13-14页 |
1.5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20页 |
1.5.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1.5.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6-20页 |
1.6 相关理论概述 | 第20-23页 |
1.6.1 增长极理论 | 第20-21页 |
1.6.2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 第21页 |
1.6.3 辐射理论 | 第21页 |
1.6.4 集聚效应 | 第21-22页 |
1.6.5 农业城镇发展理论 | 第22-23页 |
2.农业区土地流转与小城镇 | 第23-28页 |
2.1 土地流转与农业小城镇的概念 | 第23-24页 |
2.1.1 农村土地流转 | 第23页 |
2.1.2 农业区小城镇 | 第23-24页 |
2.2 农业区土地流转和小城镇的关系 | 第24-26页 |
2.2.1 农业区土地流转对小城镇发展的作用分析 | 第24-25页 |
2.2.2 农业区小城镇建设对土地流转的作用分析 | 第25-26页 |
2.3 结论 | 第26-28页 |
3.海东农业区土地流转与小城镇发展现状及关系分析 | 第28-36页 |
3.1 海东市农业区土地流转现状 | 第28-29页 |
3.2 青海省海东市农业区小城镇发展现状 | 第29-31页 |
3.3 青海海东农业区土地流转与小城镇发展的关系 | 第31-32页 |
3.3.1 土地流转对青海海东农业区小城镇发展的作用分析 | 第31-32页 |
3.3.2 青海海东农业区小城镇的发展对土地流转进程的作用分析 | 第32页 |
3.4 案例分析—以海东市乐都区碾伯镇、化隆县群科镇为例 | 第32-34页 |
3.5 结论 | 第34-36页 |
4.土地流转视角下青海海东农业区小城镇发展遇到的问题 | 第36-42页 |
4.1 土地流转的制度缺陷对海东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影响 | 第36-38页 |
4.1.1 农地产权问题 | 第36页 |
4.1.2 缺乏公正的利益协调机制 | 第36-37页 |
4.1.3 农村土地的利用效率问题 | 第37页 |
4.1.4 户籍制度问题 | 第37页 |
4.1.5 土地市场机制的缺陷 | 第37-38页 |
4.2 农业区小城镇与土地流转的配套衔接工作不足 | 第38-42页 |
4.2.1 资金问题 | 第38-39页 |
4.2.2 小城镇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较弱 | 第39页 |
4.2.3 地方乡镇政府职能的缺失 | 第39-42页 |
5.国内外经验对青海海东农业区发展小城镇的启示 | 第42-49页 |
5.1 国外发展小城镇的经验与启示 | 第42-44页 |
5.1.1 美国小城镇 | 第42-43页 |
5.1.2 日本小城镇 | 第43页 |
5.1.3 法国小城镇 | 第43-44页 |
5.2 国内发展小城镇的经验与启示 | 第44-47页 |
5.2.1 四川成都地区小城镇 | 第45页 |
5.2.2 贵州遵义地区小城镇 | 第45-46页 |
5.2.3 陕西高陵县小城镇 | 第46-47页 |
5.3 启示与借鉴 | 第47-49页 |
6.通过土地流转促进海东农业区小城镇发展的对策 | 第49-56页 |
6.1 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 | 第49-51页 |
6.1.1 建立公平公正的利益协调机制 | 第49页 |
6.1.2 完善土地流转市场与流转程序 | 第49-50页 |
6.1.3 推进颁布确权登记工作 | 第50页 |
6.1.4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体系 | 第50页 |
6.1.5 严格落实户籍与社保改革 | 第50-51页 |
6.2 改进农业区小城镇的发展方式 | 第51页 |
6.2.1 树立现代生态农业服务型小城镇发展观 | 第51页 |
6.3 农业区小城镇要做好与农业现代化的配套衔接工作 | 第51-53页 |
6.3.1 增加对海东农业现代化的投资力度 | 第52页 |
6.3.2 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 第52页 |
6.3.3 不断完善地方政府职能 | 第52-53页 |
6.3.4 加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 第53页 |
6.4 增强小城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 第53-54页 |
6.4.1 培育和发展具有本土特色的农业产业链 | 第53-54页 |
6.4.2 逐步发展“4+0”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 第54页 |
6.4.3 促进农业观光旅游业的发展 | 第54页 |
6.5 加强农业区小城镇的信息化建设 | 第54-56页 |
6.5.1 利用信息技术服务土地流转的推进工作 | 第54-55页 |
6.5.2 利用信息技术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 | 第55页 |
6.5.3 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农业现代化的效率 | 第55-56页 |
7.结论与展望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