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有声思维法的英语留学生汉语写作认知过程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5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创新之处 | 第12-13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2页 |
二、创新之处 | 第12-13页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第二章 研究综述 | 第15-31页 |
第一节 写作认知理论模型 | 第15-22页 |
一、Hayes 1980所建模型 | 第16-18页 |
二、Hayes 1996所建模型 | 第18-20页 |
三、Hayes 2012所建模型 | 第20-22页 |
第二节 国外二语写作过程研究 | 第22-25页 |
一、二语写作过程与母语写作过程的比较 | 第22-23页 |
二、二语写作过程的不同 | 第23-24页 |
三、二语写作过程的影响源 | 第24-25页 |
第三节 国内对外汉语写作研究综述 | 第25-31页 |
第三章 研究方法与实验过程 | 第31-47页 |
第一节 有声思维法 | 第31-37页 |
一、界定与产生 | 第31-34页 |
二、争论的焦点 | 第34-37页 |
第二节 实验过程 | 第37-42页 |
一、测试题目 | 第37页 |
二、被试者 | 第37-41页 |
三、实验步骤 | 第41-42页 |
第三节 实验报告处理 | 第42-47页 |
一、报告单位切分及依据 | 第43-44页 |
二、报告编码类目及依据 | 第44-47页 |
第四章 留学生写作认知过程分析与模型构建 | 第47-73页 |
第一节 认知行为的统计 | 第47-51页 |
第二节 认知过程的静态分析 | 第51-65页 |
一、一般的写作认知行为 | 第51-59页 |
二、认知障碍的解决 | 第59-61页 |
三、读写不一 | 第61-63页 |
四、母语的使用对汉语写作的影响 | 第63-65页 |
第三节 认知过程的动态分析 | 第65-73页 |
一、认知过程的线性发展特点 | 第65-68页 |
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写作认知过程模型初步构建 | 第68-73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3-80页 |
第一节 结论 | 第73-75页 |
一、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写作认知过程有共性 | 第73-74页 |
二、汉字文本书写过程的复杂性 | 第74-75页 |
第二节 思考与建议 | 第75-78页 |
一、关注学生写作的个性差异 | 第76页 |
二、基于汉语类型改变词汇的教学方式 | 第76-77页 |
三、突出母语与汉语语法的对比 | 第77页 |
四、不同的课型采取不同的汉字教学策略 | 第77-78页 |
第三节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78-80页 |
一、研究不足 | 第78-79页 |
二、研究展望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7页 |
附录 | 第87-118页 |
致谢 | 第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