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1页 |
1.1 抗氧化肽 | 第12-14页 |
1.2 抗氧化肽构效关系 | 第14-15页 |
1.3 氧化应激与抗氧化机制 | 第15-18页 |
1.3.1 自由基 | 第15页 |
1.3.2 氧化应激与人体健康 | 第15-16页 |
1.3.3 抗氧化肽的作用机制 | 第16-18页 |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主要内容及研究路线 | 第18-21页 |
1.4.1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4.3 研究路线 | 第19-21页 |
第二章 体外化学法评价小肽AREGEM的抗氧化性 | 第21-28页 |
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21-22页 |
2.1.1 材料与试剂 | 第21页 |
2.1.2 仪器与设备 | 第21-22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2-23页 |
2.2.1 氧自由基吸收能力(ORAC)测定 | 第22页 |
2.2.2 ABTS~+·清除活性测定 | 第22-23页 |
2.2.3 DPPH~+·清除活性测定 | 第23页 |
2.2.4 统计分析 | 第23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3-26页 |
2.3.1 氧自由基吸收能力(ORAC值) | 第23-25页 |
2.3.2 ABTS~+·清除能力 | 第25-26页 |
2.3.3 DPPH~+·清除能力 | 第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第三章 小肽AREGEM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内氧化活性的影响 | 第28-39页 |
3.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28-29页 |
3.1.1 材料与试剂 | 第28-29页 |
3.1.2 仪器与设备 | 第29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29-32页 |
3.2.1 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的培养 | 第29-30页 |
3.2.2 细胞计数 | 第30页 |
3.2.3 VSMCs内活性氧(ROS)含量的检测 | 第30-31页 |
3.2.4 VSMCs内总抗氧化能力(T-AOC)的测定 | 第31页 |
3.2.5 VSMCs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的测定 | 第31页 |
3.2.6 VSMCs内丙二醛(MDA)含量的测定 | 第31-32页 |
3.2.7 统计分析 | 第32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2-38页 |
3.3.1 抗氧化肽对高糖诱导的VSMCs内ROS水平的影响 | 第32-34页 |
3.3.2 抗氧化肽对高糖诱导的VSMCs总抗氧化能力(T-AOC)的影响 | 第34-35页 |
3.3.3 抗氧化肽对高糖诱导的VSMCs中GSH-Px和SOD水平的影响 | 第35-36页 |
3.3.4 抗氧化肽对高糖诱导的VSMCs中MDA水平的影响 | 第36-3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四章 小肽AREGEM对高糖孵育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 第39-58页 |
4.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39-41页 |
4.1.1 材料与试剂 | 第39-40页 |
4.1.2 仪器与设备 | 第40-41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41-45页 |
4.2.1 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的培养 | 第41页 |
4.2.2 细胞计数 | 第41页 |
4.2.3 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增殖 | 第41页 |
4.2.4 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分布 | 第41-42页 |
4.2.5 Hoechst 33258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 | 第42页 |
4.2.6 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率 | 第42-43页 |
4.2.7 VSMCs内Caspase-3的活性测定 | 第43页 |
4.2.8 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内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和AKT磷酸化水平 | 第43-45页 |
4.2.9 统计分析 | 第45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45-56页 |
4.3.1 抗氧化肽对高糖孵育的VSMCs增殖的影响 | 第45-47页 |
4.3.2 抗氧化肽对高糖孵育的VSMCs细胞周期的影响 | 第47-50页 |
4.3.3 Hoechst 33258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 | 第50页 |
4.3.4 抗氧化肽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 第50-53页 |
4.3.5 抗氧化肽对细胞内Caspase-3的影响 | 第53-54页 |
4.3.6 抗氧化肽对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的影响 | 第54-55页 |
4.3.7 抗氧化肽对IGF-I诱导的AKT磷酸化水平的影响 | 第55-5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主要结论 | 第58-60页 |
创新点 | 第60-61页 |
展望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