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基础科学论文--食品微生物学论文

拮抗产赭曲霉毒素A霉菌的酵母菌筛选及其作用机制初探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2-23页
    1.1 赭曲霉毒素 A 的理化性质第12页
    1.2 赭曲霉毒素 A 的毒性第12-14页
        1.2.1 肾毒性第12-13页
        1.2.2 致癌性第13页
        1.2.3 免疫毒性第13-14页
        1.2.4 致畸性第14页
    1.3 赭曲霉毒素 A 的限量标准第14-15页
    1.4 食品中 OTA 的降解与去除第15-18页
        1.4.1 物理法第16页
        1.4.2 物理化学法第16-17页
        1.4.3 化学法第17页
        1.4.4 微生物法第17-18页
    1.5 OTA 产生菌的种类第18页
    1.6 OTA 产生菌的防治第18-20页
        1.6.1 化学法第18-19页
        1.6.2 生物法第19-20页
    1.7 拮抗酵母菌的抑菌机理第20-21页
        1.7.1 竞争作用第20页
        1.7.2 寄生作用第20页
        1.7.3 诱导宿主产生抗性作用第20-21页
        1.7.4 抑菌物质第21页
    1.8 酵母菌抑菌剂的开发第21页
    1.9 本文研究内容、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第21-23页
        1.9.1 研究内容第21-22页
        1.9.2 目的意义第22页
        1.9.3 技术路线第22-23页
第二章 拮抗酵母菌的筛选第23-34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23-26页
        2.1.1 试验材料第23-24页
        2.1.2 主要仪器第24页
        2.1.3 试验方法第24-26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26-32页
        2.2.1 拮抗酵母菌的初筛第26-28页
        2.2.2 拮抗酵母菌的复筛第28-29页
        2.2.3 拮抗酵母菌的抑菌谱第29-31页
        2.2.4 拮抗酵母菌的“in vivo”筛选第31-32页
    2.3 讨论第32-33页
    2.4 本章小结第33-34页
第三章 拮抗酵母菌对炭黑曲霉、赭曲霉生长和产毒的影响第34-41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34-37页
        3.1.1 试验材料第34-35页
        3.1.2 试验方法第35-37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37-39页
        3.2.1 在 SGM 培养基上酵母菌对炭黑曲霉、赭曲霉生长的影响第37页
        3.2.2 在 SGM 培养基上酵母菌对炭黑曲霉、赭曲霉产毒的影响第37-38页
        3.2.3 不同浓度酵母菌对炭黑曲霉、赭曲霉生长的影响第38页
        3.2.4 不同浓度酵母菌对炭黑曲霉、赭曲霉产毒的影响第38-39页
        3.2.5 酵母菌株对 OTA 的作用第39页
    3.3 讨论第39-40页
    3.4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四章 酿酒酵母 M114 对炭黑曲霉抑制机理初探第41-48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41-44页
        4.1.1 试验材料第41-42页
        4.1.2 试验方法第42-44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44-46页
        4.2.1 拮抗物质的产生第44页
        4.2.2 营养或空间的竞争第44-45页
        4.2.3 拮抗物质的诱导产生第45-46页
        4.2.4 挥发性气体第46页
        4.2.5 酿酒酵母 M114 在葡萄果粒上的动态变化第46页
    4.3 讨论第46-47页
    4.4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五章 酿酒酵母 M114 抑菌剂的制备及其对葡萄贮藏品质影响第48-55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48-50页
        5.1.1 试验材料第48页
        5.1.2 试验方法第48-50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50-54页
        5.2.1 酿酒酵母 M114 的生理特性第50-51页
        5.2.2 酿酒酵母 M114 抑菌剂的制备第51-52页
        5.2.3 酿酒酵母 M114 制剂对葡萄贮藏品质的影响第52-54页
    5.3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第六章 结论与创新点第55-57页
    6.1 结论第55-56页
    6.2 创新点第56-57页
参考文献第57-66页
致谢第66-67页
作者简介第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米团花花中黄色素的分离纯化及毒理学实验
下一篇:基于磁珠和双抗夹心免疫分析的Bt Cry1Ac毒素单链抗体筛选、鉴定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