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基础科学论文--食品化学论文

花生芽富硒的机理及有机硒的生物活性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28页
    1.1 引言第15页
    1.2 硒的主要生物活性功能第15-17页
        1.2.1 抗氧化活性第15-16页
        1.2.2 免疫调节功能第16页
        1.2.3 抗肿瘤活性第16-17页
    1.3 有机硒开发与利用第17-18页
        1.3.1 自然界硒的主要形式及功能第17页
        1.3.2 生物富硒载体第17-18页
    1.4 花生与富硒第18-19页
        1.4.1 花生的营养物质第18页
        1.4.2 花生发芽与营养物质的变化第18-19页
        1.4.3 富硒花生研究现状第19页
    1.5 硒在植物中的生物合成代谢第19-21页
        1.5.1 植物对硒的吸收与转化第19-21页
        1.5.2 植物富硒可能涉及的抗逆性代谢第21页
    1.6 本研究选题依据与研究内容第21-25页
        1.6.1 选题依据及意义第21-23页
        1.6.2 主要研究内容第23-24页
        1.6.3 研究技术路线第24-25页
    参考文献第25-28页
第二章 花生芽富硒过程中对亚硒酸钠诱导过氧化逆境的响应机理第28-49页
    2.1 前言第28-29页
    2.2 材料与试剂第29-30页
    2.3 主要仪器与设备第30页
    2.4 样品预处理第30页
    2.5 实验方法第30-36页
        2.5.1 丙二醛(MDA)含量测定第30-31页
        2.5.2 过氧化氢(H_2O_2)含量测定第31页
        2.5.3 抗坏血酸(AsA)、脱氢抗坏血酸(DHA)和谷胱甘肽(GSH)含量测定第31-32页
        2.5.4 酶的提取及活性测定第32-34页
        2.5.5 qPCR检测基因表达情况第34-36页
        2.5.6 数据分析第36页
    2.6 结果与讨论第36-44页
        2.6.0 亚硒酸钠处理浓度筛选第36-37页
        2.6.1 花生芽富硒过程中亚硒酸钠诱导的过氧化毒性第37-39页
        2.6.2 亚硒酸钠对抗氧化物酶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第39-40页
        2.6.3 亚硒酸钠对花生幼苗抗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第40-41页
        2.6.4 亚硒酸钠调节抗坏血酸-谷胱甘肽循环(AsA-GSH循环)第41-44页
    2.7 本章小结第44-45页
    参考文献第45-49页
第三章 花生芽富硒过程中亚硒酸钠诱导的次生代谢第49-73页
    3.1 前言第49-51页
    3.2 材料与试剂第51页
    3.3 主要仪器与设备第51-52页
    3.4 实验方法第52-57页
        3.4.1 花生芽富硒及样品预处理第52页
        3.4.2 过氧化氢(H_2O_2)和一氧化氮(NO)含量测定第52页
        3.4.3 苯丙氨酸解氨酶 (PAL, EC 4.3.1.5) 的提取及活性测定第52-53页
        3.4.4 肉桂酸 4-羟基化酶 (C4H, EC 1.14.13.11) 的提取及活性测定第53页
        3.4.5 4-香豆酸-辅酶A连接酶 (4CL, EC 6.2.1.12)的提取及活性测定第53-54页
        3.4.6 游离型总黄酮的提取及含量测定第54页
        3.4.7 束缚型酚酸的提取及含量的测定第54-55页
        3.4.8 木质素含量的测定第55页
        3.4.9 花生幼苗根部结构的电子显微镜观察第55页
        3.4.10 qPCR检测基因表达情况第55-57页
        3.4.11 数据分析第57页
    3.5 结果与讨论第57-67页
        3.5.1 亚硒酸钠上调PAL和C4H基因表达水平及其酶的活性第57-59页
        3.5.2 亚硒酸钠处理提高花生幼苗束缚型酚酸的含量第59-61页
        3.5.3 亚硒酸钠处理提高花生幼苗 4CL酶活性第61页
        3.5.4 亚硒酸钠上调CAD基因表达并提高木质素的含量第61页
        3.5.5 亚硒酸钠处理对过氧化氢(H_2O_2)和一氧化氮(NO)含量的影响第61-63页
        3.5.6 亚硒酸钠对花生根部结构的影响第63-65页
        3.5.7 亚硒酸钠上调了CHS和CHI基因的表达并增加了总黄酮的含量第65-67页
    3.6 本章小结第67-68页
    参考文献第68-73页
第四章 富硒花生芽的有机硒含量及营养物质变化第73-86页
    4.1 前言第73页
    4.2 材料与试剂第73-74页
    4.3 主要仪器与设备第74页
    4.4 实验方法第74-77页
        4.4.1 富硒花生芽培育方法第74-75页
        4.4.2 水分含量测定第75页
        4.4.3 可溶性总糖含量的测定第75页
        4.4.4 有机硒与无机硒含量测定第75-76页
        4.4.5 可溶性总蛋白含量测定第76页
        4.4.6 SDS-PAGE蛋白电泳第76页
        4.4.7 可溶性总氨基酸含量测定第76页
        4.4.8 总抗氧化力的测定第76-77页
        4.4.9 数据分析第77页
    4.5 结果与讨论第77-83页
        4.5.1 花生芽富硒过程中水分含量的变化第77-78页
        4.5.2 花生芽富硒对可溶性总糖代谢的影响第78-79页
        4.5.3 花生芽富硒过程对硒的吸收与转化第79-80页
        4.5.4 花生芽富硒过程中可溶性蛋白质的变化第80-81页
        4.5.5 花生芽富硒过程中游离氨基酸的代谢情况第81-82页
        4.5.6 富硒花生芽的抗氧化能力变化第82-83页
    4.6 本章小结第83-84页
    参考文献第84-86页
第五章 有机硒与无机硒抗氧化活性对比研究第86-111页
    5.1 前言第86-88页
    5.2 材料与试剂第88页
    5.3 主要仪器与设备第88-89页
    5.4 实验方法第89-93页
        5.4.1 Fenton分光光度计法测定不同氨基酸抗氧化力第89页
        5.4.2 ORAC法测定不同氨基酸抗氧化力第89-90页
        5.4.3 人红细胞预处理第90页
        5.4.4 有机硒与无机硒对红细胞氧化性溶血的保护作用第90-91页
        5.4.5 人红细胞溶血率的测定第91页
        5.4.6 红细胞丙二醛(MDA)含量测定第91页
        5.4.7 红细胞SOD酶活性测定第91-92页
        5.4.8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测定第92页
        5.4.9 谷胱甘肽(GSH)和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含量测定第92-93页
        5.4.10 扫描电镜(SEM)观察细胞形态第93页
        5.4.11 数据分析第93页
    5.5 结果与讨论第93-105页
        5.5.1 含硒氨基酸与非含硒氨基酸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能力的比较第93-94页
        5.5.2 不同氨基酸抗氧化能力指数(ORAC)的差异第94-95页
        5.5.3 有机硒和无机硒处理对人红细胞氧化溶血的保护作用第95-97页
        5.5.4 有机硒对脂质过氧化反应的抑制及对红细胞完整性的保护作用第97-99页
        5.5.5 有机硒对人红细胞谷胱甘肽(GSH)含量的影响第99-100页
        5.5.6 有机硒处理对人红细胞SOD酶活力的影响第100-102页
        5.5.7 有机硒对人红细胞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的影响第102-104页
        5.5.8 有机硒对氧化逆境下红细胞结构的保护作用第104-105页
    5.6 本章小结第105-107页
    参考文献第107-111页
第六章 L-硒-甲基硒代半胱氨酸对小鼠巨噬细胞的免疫调节活性研究第111-134页
    6.1 前言第111-112页
    6.2 材料与试剂第112-113页
    6.3 主要仪器与设备第113页
    6.4 实验方法第113-118页
        6.4.1 细胞培养第113页
        6.4.2 L-硒-甲基硒代半胱氨酸对RAW264.7 细胞毒性检测第113-114页
        6.4.3 L-硒-甲基硒代半胱氨酸对小鼠巨噬细胞的免疫应答活性第114页
        6.4.4 L-硒-甲基硒代半胱氨酸对RAW264.7 细胞的抗炎活性检测第114-115页
        6.4.5 ELISA法检测PGE2含量第115页
        6.4.6 qPCR检测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第115-117页
        6.4.7 RT-PCR凝胶电泳和定量分析第117-118页
        6.4.8 RAW 264.7 细胞形态的观察第118页
        6.4.9 数据分析第118页
    6.5 结果与分析第118-128页
        6.5.1 L-硒-甲基硒代半胱氨酸对RAW 264.7 细胞毒性的影响第118-119页
        6.5.2 L-硒-甲基硒代半胱氨酸对小鼠巨噬细胞免疫应答的调节作用第119-121页
        6.5.3 L-硒-甲基硒代半胱氨酸对一氧化氮合成代谢的影响第121-122页
        6.5.4 L-硒-甲基硒代半胱氨酸对小鼠巨噬细胞炎症因子分泌的抑制作用第122-124页
        6.5.5 L-硒-甲基硒代半胱氨酸对RAW264.7 细胞MMP-9 代谢的影响第124页
        6.5.6 L-硒-甲基硒代半胱氨酸对环氧化酶-2 与前列腺素E2的影响第124-126页
        6.5.7 L-硒-甲基硒代半胱氨酸对炎症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 形态的影响第126-128页
    6.6 本章小结第128-129页
    参考文献第129-134页
结论与展望第134-138页
    1.结论第134-135页
    2.创新点第135-136页
    3.展望第136-138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38-140页
致谢第140-141页
附件第141页

论文共14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聚乳酸基双(多)层膜的构建及表征
下一篇:核桃蛋白酶解产物改善记忆功效及其压片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