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学生汉语称呼语使用情况调查--以“称呼语”中的面称称呼语为例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目录 | 第7-9页 |
| 引言 | 第9页 |
| 一 称呼语相关研究综述 | 第9-14页 |
| ·国外学者关于称呼语的研究 | 第9-10页 |
| ·国内学者对称呼语的研究 | 第10-13页 |
| ·我国古代对于称呼语的研究 | 第11页 |
| ·我国现代对于称呼语的研究 | 第11-13页 |
| ·选题缘由和价值 | 第13-14页 |
| ·选题缘由 | 第13页 |
| ·选题价值 | 第13-14页 |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4页 |
| 二 汉语称呼语的概念界定、类型以及特征 | 第14-19页 |
| ·汉语称呼语的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 ·称呼语的分类研究 | 第15-16页 |
| ·汉语称呼语特征 | 第16-17页 |
| ·礼貌性 | 第16页 |
| ·偶然性和必然性共存 | 第16-17页 |
| ·可变性 | 第17页 |
| ·针对性 | 第17页 |
| ·汉语称呼语使用时的制约因素 | 第17-19页 |
| ·客观因素 | 第17-18页 |
| ·时间因素 | 第17页 |
| ·场合 | 第17页 |
| ·交际关系 | 第17-18页 |
| ·民族文化制约 | 第18页 |
| ·主观因素 | 第18-19页 |
| ·使用习惯 | 第18页 |
| ·心理因素 | 第18页 |
| ·年龄 | 第18-19页 |
| 三 泰国学生汉语称呼语使用情况调查及分析 | 第19-28页 |
| ·调查设计 | 第19页 |
| ·问卷调查 | 第19-20页 |
| ·问卷设计 | 第19页 |
| ·问卷内容 | 第19页 |
| ·调查实施 | 第19页 |
| ·调查对象 | 第19-20页 |
| ·问卷设计目的 | 第20页 |
| ·调查对象的基本属性描述 | 第20页 |
| ·问卷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 第20-26页 |
| ·选择题调查统计结果 | 第21-25页 |
| ·判断题调查统计结果 | 第25-26页 |
| ·情况分析及原因讨论 | 第26-28页 |
| ·语言因素 | 第26页 |
| ·汉语称呼语系统庞大 | 第26页 |
| ·各种因素制约称呼语的使用 | 第26页 |
| ·文化因素 | 第26-27页 |
| ·对汉文化的认可程度 | 第26页 |
| ·泰国文化的负迁移 | 第26-27页 |
| ·教学及教材因素 | 第27-28页 |
| ·教学因素 | 第27-28页 |
| ·教材编写因素 | 第28页 |
| 四 教学启示 | 第28-34页 |
| ·教师该如何做 | 第28-31页 |
| ·称呼语选择标准 | 第28-29页 |
| ·针对泰国学生特点进行教学 | 第29-30页 |
| ·对外汉语称呼语应分阶段教学 | 第30-31页 |
| ·初始阶段的教学 | 第30页 |
| ·中级阶段的教学 | 第30页 |
| ·高级阶段的教学 | 第30-31页 |
| ·重视文化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 | 第31页 |
| ·泰语从汉语中借了不少称呼语 | 第31页 |
| ·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 | 第31-33页 |
| ·培养学生兴趣 | 第32页 |
| ·好的学习氛围对教学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 第32页 |
| ·称呼语教学不应该局限于课堂 | 第32-33页 |
| ·对教材方面的建议 | 第33-34页 |
| ·称呼语教学应该与时俱进 | 第33页 |
| ·对教材进行适当地改编 | 第33页 |
| ·根据学生水平选用不同国别的语言对汉语进行解释 | 第33-34页 |
| 结语 | 第34-35页 |
| 参考文献 | 第35-38页 |
| 致谢 | 第38-39页 |
| 附录 | 第39-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