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引言 | 第12-17页 |
一、 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12-15页 |
二、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第15页 |
(一) 深化尼采修辞思想的研究 | 第15页 |
(二) 探讨尼采语言思想对美学的影响与启示 | 第15页 |
三、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一) 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 第15-16页 |
1 立足于原著的解读 | 第15-16页 |
2 立意于尼采语言观的构建 | 第16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 文献资料法 | 第16页 |
2 历史方法和逻辑方法相统一 | 第16-17页 |
第一章 尼采语言思想的理论渊源及时代语境 | 第17-31页 |
一、 尼采语言思想的理论渊源 | 第17-26页 |
(一) 尼采与柏拉图:语言与真理 | 第17-19页 |
(二) 尼采与亚里士多德:修辞效用与逻辑形式 | 第19-21页 |
(三) 尼采与笛卡尔:语言活动与主谓语法 | 第21-23页 |
(四) 叔本华、瓦格纳的影响 | 第23-26页 |
1 叔本华与尼采 | 第23-25页 |
2 瓦格纳与尼采 | 第25-26页 |
二、 尼采语言思想的时代语境 | 第26-31页 |
(一) 尼采思想的现代性背景 | 第26-27页 |
(二) 尼采视角主义的认知方式 | 第27-28页 |
(三) 19 世纪语言观的转变 | 第28-29页 |
(四) 尼采语言思想的生成及特征 | 第29-31页 |
第二章 尼采语言思想的基本内涵 | 第31-44页 |
一、 尼采语言思想的哲学内涵 | 第31-33页 |
(一) 真理是隐喻的凝留 | 第31-32页 |
(二) 知识是仿制的隐喻 | 第32-33页 |
二、 尼采语言思想的美学内涵 | 第33-44页 |
(一) 尼采前期语言思想 | 第33-37页 |
1 日神是语言虚构的现实 | 第34-35页 |
2 酒神的音乐性是生命的本义 | 第35-36页 |
3 酒神与日神:音乐性优于语言 | 第36-37页 |
(二) 尼采后期语言思想 | 第37-44页 |
1 主客体关系的转化置身于语言环境中 | 第38-39页 |
2 道德发生史揭示:解释、符号、权力 | 第39-40页 |
3 力的差异构成不断的阐释 | 第40-41页 |
4 文学艺术是生命最高修辞 | 第41-44页 |
第三章 尼采对 20 世纪语言论美学的影响 | 第44-60页 |
一、 尼采与 20 世纪西方语言论美学 | 第44-52页 |
(一) 20 世纪西方语言论的演进 | 第44页 |
(二) 尼采与存在主义美学:海德格尔的诗意语言 | 第44-46页 |
(三) 尼采与解构主义美学 | 第46-52页 |
1 尼采与巴尔特:无意识与符号 | 第46-48页 |
2 尼采与德里达:不确定的语言及修辞策略 | 第48-50页 |
3 尼采与德·曼:阐释的无限性 | 第50-52页 |
二、 尼采与 20 世纪 90 年代中国美学相关问题 | 第52-60页 |
(一) 尼采与 20 世纪中国美学的关系 | 第52-53页 |
(二) 尼采与 90 年代中国当代文论话语问题 | 第53-56页 |
1 尼采的话语评估与中国当代文论——“中华性”问题 | 第53-54页 |
2 尼采自身语言实践与中国古文论的现代转换——“失语症”反思 | 第54-56页 |
(三) 尼采与 20 世纪 90 年代中国美学修辞论转向 | 第56-60页 |
1 中国现代修辞学与中国修辞论美学的界定 | 第56页 |
2 尼采与中国修辞论美学追求——“修辞立其诚”和“修辞立其感”结合 | 第56-60页 |
结语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附录 国内尼采著作不同译本及出版信息 | 第64-70页 |
谢辞 | 第70-7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