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尔吉斯斯坦来华留学生跨文化交际问题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3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1.2.1 来华留学生跨文化交际问题研究概况 | 第10-11页 |
1.2.2 留学生跨文化交际调查及案例研究 | 第11页 |
1.2.3 留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及教学研究 | 第11-12页 |
1.3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第二章 调研材料 | 第13-16页 |
2.1 研究方法选择 | 第13页 |
2.2 研究对象描述 | 第13-14页 |
2.3 案例资料搜集及整理过程 | 第14-16页 |
第三章 案例分析 | 第16-30页 |
3.1 日常生活案例分析 | 第16-20页 |
3.1.1 男女在家庭中的地位 | 第16-17页 |
3.1.2 爱情婚姻观念 | 第17-18页 |
3.1.3 婚后是否与父母居住 | 第18页 |
3.1.4 日常生活礼仪 | 第18-19页 |
3.1.5 日常饮食 | 第19-20页 |
3.2 人际交往案例分析 | 第20-25页 |
3.2.1 招呼礼仪 | 第20-21页 |
3.2.2 个人隐私 | 第21-22页 |
3.2.3 客气文化 | 第22-23页 |
3.2.4 约会迟到 | 第23页 |
3.2.5 祝福恭喜文化 | 第23-24页 |
3.2.6 倒茶 | 第24-25页 |
3.2.7 生日问题 | 第25页 |
3.3 语言障碍案例分析 | 第25-28页 |
3.3.1 “不”与“没” | 第25-26页 |
3.3.2 “脑疼”与“头疼” | 第26页 |
3.3.3 “去”与“走” | 第26-27页 |
3.3.4 “不工作了” | 第27页 |
3.3.5 “那谁知道” | 第27页 |
3.3.6 “吃汤”与“喝汤” | 第27-28页 |
3.3.7 “车”与“会” | 第2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第四章 影响因素 | 第30-35页 |
4.1 社会文化差异 | 第30-32页 |
4.1.1 价值取向差异 | 第30页 |
4.1.2 风俗习惯禁忌差异 | 第30-31页 |
4.1.3 思维方式差异 | 第31页 |
4.1.4 语言负迁移 | 第31-32页 |
4.2 个人适应差异 | 第32-33页 |
4.2.1 个体对文化差异的认知 | 第32页 |
4.2.2 个体自我调整适应差异 | 第32-33页 |
4.2.3 个体汉语水平的限制 | 第33页 |
4.3 对外汉语教学因素 | 第33-34页 |
4.3.1 教学理论及方法因素 | 第33-34页 |
4.3.2 教师培养、教材及考试因素 | 第3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五章 解决策略 | 第35-39页 |
5.1 留学生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 第35-36页 |
5.1.1 建立辅助项目体系 | 第35页 |
5.1.2 创造留学生跨文化交际的“小环境” | 第35-36页 |
5.1.3 培养留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 第36页 |
5.2 对外汉语教学解决策略 | 第36-38页 |
5.2.1 对外汉语课堂中文化教学原则 | 第36-37页 |
5.2.2 改进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方法 | 第37页 |
5.2.3 提高对外汉语教师跨文化自身素质 | 第37-38页 |
5.2.4 对外汉语教材编写改革创新 | 第38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结语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