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2-30页 |
1.1 大肠杆菌的研究状况 | 第12-14页 |
1.1.1 大肠杆菌的生物学性状 | 第12页 |
1.1.2 大肠杆菌的危害 | 第12-13页 |
1.1.3 大肠杆菌的分离检测方法 | 第13-14页 |
1.2 大肠杆菌在食品加工贮藏中的胁迫响应机制 | 第14-24页 |
1.2.1 大肠杆菌热应激机制 | 第14-15页 |
1.2.2 大肠杆菌冷应激机制 | 第15-16页 |
1.2.3 大肠杆菌干燥及高渗透压应激机制 | 第16-17页 |
1.2.4 抗菌肽及大肠杆菌应激机制 | 第17-18页 |
1.2.5 大肠杆菌耐酸分子机制 | 第18-24页 |
1.3 大肠杆菌的氧化应激 | 第24-25页 |
1.4 乳酸的抑菌效果 | 第25-26页 |
1.5 立题依据 | 第26-27页 |
1.6 课题来源 | 第27页 |
1.7 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1.7.1 大肠杆菌乳酸亚致死条件的研究 | 第27页 |
1.7.2 乳酸亚损伤大肠杆菌修复的研究 | 第27页 |
1.7.3 乳酸亚损伤大肠杆菌缓解氧化应激代谢途径的研究 | 第27-28页 |
1.8 技术路线 | 第28-30页 |
第2章 大肠杆菌乳酸亚致死条件的研究 | 第30-44页 |
2.1 前言 | 第30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30-34页 |
2.2.1 材料与试剂 | 第30-31页 |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31页 |
2.2.3 试验方法 | 第31-34页 |
2.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34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34-42页 |
2.3.1 不同pH值(3.00-5.50)的乳酸溶液对大肠杆菌亚致死的影响 | 第34-36页 |
2.3.2 不同处理温度对大肠杆菌亚致死的影响 | 第36-37页 |
2.3.3 通氧量对大肠杆菌亚致死的影响 | 第37-38页 |
2.3.4 感应基因缺失对大肠杆菌亚致死的影响 | 第38-39页 |
2.3.5 大肠杆菌乳酸亚损伤后细胞中核酸和蛋白质流失的试验 | 第39-40页 |
2.3.6 大肠杆菌乳酸亚损伤后细胞膜通透性改变的试验 | 第40-4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3章 乳酸亚致死性损伤大肠杆菌修复的研究 | 第44-58页 |
3.1 前言 | 第44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44-47页 |
3.2.1 材料与试剂 | 第44-45页 |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45页 |
3.2.3 试验方法 | 第45-47页 |
3.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47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47-57页 |
3.3.1 修复温度对乳酸亚致死性损伤大肠杆菌修复的影响 | 第47-48页 |
3.3.2 感应基因缺失对乳酸亚致死性损伤大肠杆菌修复的影响 | 第48-49页 |
3.3.3 营养对乳酸亚致死性损伤大肠杆菌修复的影响 | 第49-51页 |
3.3.4 外源添加物对乳酸亚致死性损伤大肠杆菌修复的影响 | 第51-56页 |
3.3.5 乳酸亚致死性损伤大肠杆菌修复后细胞膜通透性恢复的试验 | 第56-5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4章 乳酸亚致死性损伤大肠杆菌氧化应激的研究 | 第58-78页 |
4.1 引言 | 第58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58-63页 |
4.2.1 材料与试剂 | 第58-59页 |
4.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59页 |
4.2.3 试验方法 | 第59-62页 |
4.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62-63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63-76页 |
4.3.1 大肠杆菌乳酸亚致死过程中的氧化应激分析 | 第63-66页 |
4.3.2 乳酸亚致死性损伤大肠杆菌在修复过程中的氧化应激分析 | 第66-71页 |
4.3.3 氧化应激基因缺失对大肠杆菌乳酸亚损伤及修复的影响分析 | 第71-7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8-80页 |
5.1 结论 | 第78页 |
5.2 展望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96页 |
附录 | 第96-98页 |
致谢 | 第98-10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