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车辆工程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车体构造及设备论文--走行部分论文

高速列车转向架可拓适应性变型设计方法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2-21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2-13页
    1.2 相关研究现状第13-19页
        1.2.1 转向架设计研究现状第13-15页
        1.2.2 变型设计研究现状第15-17页
        1.2.3 可拓适应性设计研究现状第17-19页
    1.3 目前存在的不足第19-20页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结构第20-21页
第2章 转向架模块特性分析第21-40页
    2.1 转向架模块组成分析第21-26页
        2.1.1 转向架组成及作用第21-23页
        2.1.2 转向架模块划分第23-26页
    2.2 转向架模块接口特性分析第26-29页
        2.2.1 接口描述第26-28页
        2.2.2 接口分类第28-29页
    2.3 转向架模块设计参数分析第29-39页
        2.3.1 顶层设计指标第29-32页
        2.3.2 参数传递关系第32-37页
        2.3.3 参数关联关系网第37-39页
    2.4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3章 面向对象的转向架可拓模型第40-55页
    3.1 可拓基本理论第40-44页
        3.1.1 基元第40-41页
        3.1.2 可拓变换方法第41-44页
    3.2 面向对象的可拓模型第44-48页
        3.2.1 面向对象技术第44-46页
        3.2.2 可拓模型建立第46-48页
    3.3 可拓模型面向对象语言描述第48-54页
        3.3.1 可拓模型结构树第48-53页
        3.3.2 面向对象语言描述第53-54页
    3.4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第4章 转向架可拓适应性变型设计方法第55-69页
    4.1 驱动映射方法第55-59页
        4.1.1 驱动映射关键技术第55-57页
        4.1.2 驱动映射模型第57-59页
    4.2 可拓适应性变型设计流程第59-61页
    4.3 可拓适应性变型设计实例第61-68页
        4.3.1 目标转向架与基型转向架第61-62页
        4.3.2 需求关联度计算第62-64页
        4.3.3 变型模块确定第64-65页
        4.3.4 变型方案生成第65-68页
    4.4 本章小结第68-69页
第5章 转向架可拓适应性变型设计系统开发第69-81页
    5.1 CATIA二次开发技术简介第69-70页
    5.2 系统简介第70-74页
        5.2.1 系统配置及开发工具选择第70页
        5.2.2 系统框架及功能模块设计第70-72页
        5.2.3 系统执行流程第72-74页
    5.3 系统运行实例第74-80页
        5.3.1 转向架可拓适应性变型设计实例第74-80页
        5.3.2 系统数据管理实例第80页
    5.5 本章小结第80-81页
第6章 总结与展望第81-82页
致谢第82-83页
参考文献第83-88页
攻读硕士期间作者的科研成果第88页

论文共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CX项目的采购风险识别与评估
下一篇:大肠杆菌的乳酸亚致死性损伤及修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