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列车转向架可拓适应性变型设计方法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1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3页 |
1.2 相关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1.2.1 转向架设计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2 变型设计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3 可拓适应性设计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3 目前存在的不足 | 第19-20页 |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结构 | 第20-21页 |
第2章 转向架模块特性分析 | 第21-40页 |
2.1 转向架模块组成分析 | 第21-26页 |
2.1.1 转向架组成及作用 | 第21-23页 |
2.1.2 转向架模块划分 | 第23-26页 |
2.2 转向架模块接口特性分析 | 第26-29页 |
2.2.1 接口描述 | 第26-28页 |
2.2.2 接口分类 | 第28-29页 |
2.3 转向架模块设计参数分析 | 第29-39页 |
2.3.1 顶层设计指标 | 第29-32页 |
2.3.2 参数传递关系 | 第32-37页 |
2.3.3 参数关联关系网 | 第37-3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3章 面向对象的转向架可拓模型 | 第40-55页 |
3.1 可拓基本理论 | 第40-44页 |
3.1.1 基元 | 第40-41页 |
3.1.2 可拓变换方法 | 第41-44页 |
3.2 面向对象的可拓模型 | 第44-48页 |
3.2.1 面向对象技术 | 第44-46页 |
3.2.2 可拓模型建立 | 第46-48页 |
3.3 可拓模型面向对象语言描述 | 第48-54页 |
3.3.1 可拓模型结构树 | 第48-53页 |
3.3.2 面向对象语言描述 | 第53-5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4章 转向架可拓适应性变型设计方法 | 第55-69页 |
4.1 驱动映射方法 | 第55-59页 |
4.1.1 驱动映射关键技术 | 第55-57页 |
4.1.2 驱动映射模型 | 第57-59页 |
4.2 可拓适应性变型设计流程 | 第59-61页 |
4.3 可拓适应性变型设计实例 | 第61-68页 |
4.3.1 目标转向架与基型转向架 | 第61-62页 |
4.3.2 需求关联度计算 | 第62-64页 |
4.3.3 变型模块确定 | 第64-65页 |
4.3.4 变型方案生成 | 第65-6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5章 转向架可拓适应性变型设计系统开发 | 第69-81页 |
5.1 CATIA二次开发技术简介 | 第69-70页 |
5.2 系统简介 | 第70-74页 |
5.2.1 系统配置及开发工具选择 | 第70页 |
5.2.2 系统框架及功能模块设计 | 第70-72页 |
5.2.3 系统执行流程 | 第72-74页 |
5.3 系统运行实例 | 第74-80页 |
5.3.1 转向架可拓适应性变型设计实例 | 第74-80页 |
5.3.2 系统数据管理实例 | 第8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8页 |
攻读硕士期间作者的科研成果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