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近红外的大豆质量评价技术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 1.1 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原理 | 第9页 |
| 1.2 近红外光谱仪的发展历程 | 第9-10页 |
| 1.3 近红外技术在粮油中的应用 | 第10-12页 |
| 1.4 影响近红外分析准确的因素 | 第12-16页 |
| 1.4.1 仪器因素 | 第12-13页 |
| 1.4.2 样品的因素 | 第13-16页 |
| 1.4.3 其它因素 | 第16页 |
| 1.5 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 第16-19页 |
| 1.5.1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6-17页 |
| 1.5.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 第二章 大豆各品质指标近红外建模粒度的选择 | 第19-28页 |
| 2.1 材料、试剂和方法 | 第19-20页 |
| 2.1.1 材料 | 第19页 |
| 2.1.2 试剂 | 第19页 |
| 2.1.3 仪器与设备 | 第19-20页 |
| 2.2 方法 | 第20-21页 |
| 2.2.1 样品的制备 | 第20页 |
| 2.2.2 样品的化学值的测定 | 第20页 |
| 2.2.3 近红外光谱采集 | 第20页 |
| 2.2.4 近红外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 第20-21页 |
| 2.3 大豆样品的化学成分分析结果 | 第21页 |
| 2.4 大豆样品的光谱图 | 第21-23页 |
| 2.5 大豆整颗粒样品的建模 | 第23页 |
| 2.6 大豆粉碎颗粒样品的建模 | 第23-24页 |
| 2.7 大豆最优粒度的选择 | 第24-27页 |
| 2.8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 第三章 大豆最优粒度下定标集样品的建模 | 第28-41页 |
| 3.1 材料、试剂和方法 | 第28-29页 |
| 3.1.1 材料 | 第28页 |
| 3.1.2 试剂 | 第28页 |
| 3.1.3 仪器与设备 | 第28-29页 |
| 3.2 方法 | 第29-30页 |
| 3.2.1 定标集样品的划分 | 第29页 |
| 3.2.2 定标集样品的制备 | 第29页 |
| 3.2.3 定标集样品的化学值测定 | 第29页 |
| 3.2.4 近红外光谱采集 | 第29页 |
| 3.2.5 近红外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 第29-30页 |
| 3.3 大豆化学成分分析结果 | 第30-33页 |
| 3.4 大豆近红外光谱图预处理 | 第33-34页 |
| 3.5 定标模型的建立与优化 | 第34-40页 |
| 3.5.1 处理方法的选择 | 第34-37页 |
| 3.5.2 最佳处理方法的结果分析 | 第37-38页 |
| 3.5.3 近红外定标集建模结果的校正 | 第38-40页 |
| 3.6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 第四章 大豆各品质指标模型的外部检测 | 第41-53页 |
| 4.1 材料、试剂和方法 | 第41-42页 |
| 4.1.1 材料 | 第41页 |
| 4.1.2 试剂 | 第41页 |
| 4.1.3 仪器与设备 | 第41-42页 |
| 4.2 方法 | 第42页 |
| 4.2.1 外部验证样品的化学分析测定 | 第42页 |
| 4.2.2 近红外模型预测数据的采集 | 第42页 |
| 4.2.3 近红外模型外部验证的评价 | 第42页 |
| 4.3 大豆样品的化学成分分析结果 | 第42-43页 |
| 4.4 模型的外部检测与评价 | 第43-52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 主要结论 | 第53-55页 |
| 展望 | 第55-56页 |
| 论文创新点 | 第56-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3页 |
| 附录 | 第63-6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4-65页 |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