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8-11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23页 |
1.1 大豆油成分 | 第11-12页 |
1.1.1 脂肪酸 | 第11-12页 |
1.1.2 其他成分 | 第12页 |
1.2 大豆油变质 | 第12-14页 |
1.2.1 水解作用 | 第12-13页 |
1.2.2 氧化作用 | 第13页 |
1.2.3 光照和温度 | 第13-14页 |
1.2.4 杂质 | 第14页 |
1.2.5 金属 | 第14页 |
1.3 大豆油储藏 | 第14-18页 |
1.3.1 常规储藏 | 第15页 |
1.3.2 抗氧化技术 | 第15-17页 |
1.3.3 气调储藏 | 第17页 |
1.3.4 脱氧剂储藏 | 第17页 |
1.3.5 综合储藏技术 | 第17-18页 |
1.4 油脂品质主要检测方法 | 第18-21页 |
1.4.1 感官评价方法 | 第18页 |
1.4.2 化学检测方法 | 第18-19页 |
1.4.3 仪器检测方法 | 第19-21页 |
1.5 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21-23页 |
1.5.1 研究目的 | 第21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第二章 金属元素对大豆原油储藏稳定性影响 | 第23-38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3-26页 |
2.1.1 材料与试剂 | 第23页 |
2.1.2 仪器与设备 | 第23-24页 |
2.1.3 试验方法 | 第24-26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6-37页 |
2.2.1 江苏省17家食用植物原油、四级油ICP-MS测试结果 | 第26-27页 |
2.2.2 不同温度不锈钢金属罐模拟储藏大豆原油,金属元素含量的变化 | 第27页 |
2.2.3 金属元素对大豆原油储藏稳定性结果分析 | 第27-37页 |
2.3 结论 | 第37-38页 |
第三章 植物甾醇在大豆油脂储藏过程中抗氧化作用 | 第38-49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9-41页 |
3.1.1 材料与仪器 | 第39页 |
3.1.2 试验方法 | 第39-41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1-48页 |
3.2.1 大豆油脂肪酸组成GC分析 | 第41-42页 |
3.2.2 避光 45℃条件下,不同添加量的植物甾醇对大豆油抗氧化效果研究 | 第42-45页 |
3.2.3 避光 25℃条件下,不同添加量的植物甾醇对大豆油抗氧化效果研究 | 第45-48页 |
3.3 结论 | 第48-49页 |
第四章 食用大豆油储藏过程中品质变化的预测 | 第49-59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9-52页 |
4.1.1 材料与试剂 | 第49-50页 |
4.1.2 仪器与设备 | 第50页 |
4.1.3 试验方法 | 第50-51页 |
4.1.4 单因素试验设计 | 第51页 |
4.1.5 响应面试验设计 | 第51页 |
4.1.6 数据处理 | 第51-52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52-58页 |
4.2.1 单因素试验结果 | 第52-53页 |
4.2.2 预测模型的建立及其显著性检验 | 第53-56页 |
4.2.3 预测模型的验证 | 第56页 |
4.2.4 大豆油的POV响应面图形分析 | 第56-57页 |
4.2.5 大豆油OSI的响应面分析 | 第57-58页 |
4.3 结论 | 第58-59页 |
全文结论 | 第59-60页 |
展望 | 第60-61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