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基础科学论文--食品营养学论文

核桃源降尿酸肽靶向抑制黄嘌呤氧化酶活性的构效机制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46页
    1.1 高尿酸血症及痛风研究现状第15-17页
        1.1.1 高尿酸血症及痛风概述第15页
        1.1.2 高尿酸血症及痛风发病机制第15-16页
        1.1.3 高尿酸血症及痛风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手段第16-17页
    1.2 嘌呤代谢机制第17-19页
        1.2.1 体内嘌呤代谢途径第17-18页
        1.2.2 体内尿酸合成途径第18-19页
    1.3 降尿酸化合物第19-22页
        1.3.1 降尿酸药物第19-21页
        1.3.2 降尿酸天然产物第21-22页
    1.4 多肽调控嘌呤代谢的假说第22-24页
        1.4.1 调节尿酸减少的生物酶靶点第22-23页
        1.4.2 多肽的降尿酸活性第23-24页
    1.5 降尿酸与氧化应激第24-25页
    1.6 分子对接技术在降尿酸肽研究的应用第25-28页
        1.6.1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第26页
        1.6.2 分子对接技术第26-28页
        1.6.3 分子对接技术协助多肽药物筛选第28页
    1.7 核桃活性成份的研究进展第28-29页
        1.7.1 核桃活性成份的生理功能第29页
        1.7.2 核桃活性成份的降尿酸活性第29页
    1.8 本课题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第29-30页
        1.8.1 选题依据第29-30页
        1.8.2 研究内容第30页
    参考文献第30-46页
第二章 核桃源降尿酸肽功能评价及结构鉴定第46-71页
    2.1 前言第46-48页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48-49页
        2.2.1 实验材料试剂第48-49页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第49页
    2.3 实验方法第49-52页
        2.3.1 脱脂核桃蛋白酶解物和脱脂脱酚核桃蛋白酶解物的制备第49-50页
        2.3.2 WMH和DWMH体内抗高尿酸血症效果评价第50-51页
        2.3.3 DWMH分子量分布检测第51-52页
        2.3.4 DWMH色谱分离第52页
        2.3.5 DWMH的多肽结构鉴定第52页
        2.3.6 数据分析第52页
    2.4 结果与讨论第52-65页
        2.4.1 WMH和DWMH体内抗高尿酸血症的功效评价第52-57页
        2.4.2 基于黄嘌呤氧化酶抑制活性分离纯化脱脂核桃蛋白第57-60页
        2.4.3 组份F1蛋白肽结构鉴定第60-65页
    2.5 本章小结第65-66页
    参考文献第66-71页
第三章 降尿酸肽分子对接模型预测与构效关系探讨第71-95页
    3.1 前言第71-73页
    3.2 实验仪器第73页
    3.3 实验方法第73-76页
        3.3.1 多肽配体库的建立第73-74页
        3.3.2 黄嘌呤氧化酶受体晶体结构的选择第74-75页
        3.3.3 分子对接过程第75-76页
        3.3.4 数据分析第76页
    3.4 结果与讨论第76-89页
        3.4.1 分子对接预测多肽的黄嘌呤氧化酶抑制活性第76-79页
        3.4.2 氨基酸的位置影响多肽黄嘌呤氧化酶抑制活性第79-84页
        3.4.3 多肽抑制黄嘌呤氧化酶可视化分析第84-88页
        3.4.4 核桃蛋白肽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分子对接预测第88-89页
    3.5 本章小结第89-90页
    参考文献第90-95页
第四章 核桃源降尿酸肽结构改良设计与功能评价第95-128页
    4.1 前言第95-97页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97-98页
        4.2.1 实验材料试剂第97-98页
        4.2.2 主要仪器与设备第98页
    4.3 实验方法第98-102页
        4.3.1 多肽的合成第98页
        4.3.2 氧自由基吸收能力评价第98-99页
        4.3.3 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评价第99页
        4.3.4 线粒体超氧化物定量评价第99-100页
        4.3.5 二氯荧光素二乙酸酯氧化评价第100页
        4.3.6 黄嘌呤氧化酶抑制活性评价第100-101页
        4.3.7 样品的黄嘌呤氧化酶抑制类型评价第101页
        4.3.8 键解离能评价第101-102页
        4.3.9 多肽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分子对接可视化分析第102页
        4.3.10 数据分析第102页
    4.4 结果与讨论第102-123页
        4.4.1 黄嘌呤氧化酶多肽抑制催化条件优化第102-104页
        4.4.2 多肽的黄嘌呤氧化酶的抑制活性第104-106页
        4.4.3 多肽的抗氧化活性第106-111页
        4.4.4 多肽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和抗氧化的相关性探讨第111-113页
        4.4.5 多肽构效关系探讨以及结构改良设计和功能评价第113-117页
        4.4.6 多肽黄嘌呤氧化酶抑制作用机制分子对接可视化第117-123页
    4.5 本章小结第123-124页
    参考文献第124-128页
第五章 核桃源降尿酸肽吸收功效研究第128-153页
    5.1 前言第128-129页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129-130页
        5.2.1 实验材料试剂第129-130页
        5.2.2 主要仪器与设备第130页
    5.3 实验方法第130-134页
        5.3.1 体外模拟消化第130-131页
        5.3.2 蛋白沉淀预处理第131页
        5.3.3 多肽小鼠体内吸收第131-132页
        5.3.4 液相分析第132页
        5.3.5 液质联用分析第132-133页
        5.3.6 核磁共振分析第133页
        5.3.7 血清黄嘌呤氧化酶抑制活性评价第133页
        5.3.8 血清氧自由基吸收能力评价第133页
        5.3.9 数据处理第133-134页
    5.4 结果与讨论第134-148页
        5.4.1 蛋白沉淀优化第134-136页
        5.4.2 多肽体外模拟消化第136-141页
        5.4.3 多肽体内吸收检测第141-145页
        5.4.4 多肽灌胃后血清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和抗氧化活性第145-148页
    5.5 本章小结第148-149页
    参考文献第149-153页
结论与展望第153-156页
    结论第153-154页
    创新点第154页
    展望第154-156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56-158页
致谢第158-159页
附表第159页

论文共1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N-末端结构域对面粉加工品质的贡献及作用机制
下一篇:Lipase SMG1-F278N在高酸价油脂脱酸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