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基础科学论文--食品化学论文

植物活性成分与蛋白质的结合性质及对蛋白质结构的影响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缩写符号与代号第11-12页
第1章 植物活性成分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概述第12-20页
    1.1 引言第12页
    1.2 蛋白质的基本信息第12-18页
        1.2.1 蛋白质结构第12-13页
        1.2.2 血清白蛋白第13-15页
        1.2.3 小分子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第15-18页
    1.3 课题来源与研究内容第18-20页
        1.3.1 课题来源第18页
        1.3.2 研究内容第18-20页
第2章 香豆素类化合物蛇床子素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第20-29页
    2.1 引言第20-21页
    2.2 实验部分第21-22页
        2.2.1 主要仪器与试剂第21页
        2.2.2 实验方法第21-22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22-28页
        2.3.1 蛇床子素对 HSA 的荧光猝灭作用及机理第22-24页
        2.3.2 反应体系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的确定第24页
        2.3.3 热力学参数和作用力类型第24-25页
        2.3.4 蛇床子素对 HSA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影响第25页
        2.3.5 蛇床子素与 HSA 之间的结合距离第25-26页
        2.3.6 蛇床子素对 HSA 构象的影响第26-28页
    2.4 本章小结第28-29页
第3章 黄酮类化合物石吊兰素与 BSA 的结合性质及其对 BSA 构象的影响第29-47页
    3.1 引言第29-30页
    3.2 实验部分第30-33页
        3.2.1 主要仪器与试剂第30页
        3.2.2 实验方法第30-33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33-46页
        3.3.1 石吊兰素与 BSA 作用的荧光猝灭光谱第33-35页
        3.3.2 石吊兰素与 BSA 结合的热力学分析第35-36页
        3.3.3 结合位点的确定第36-37页
        3.3.4 石吊兰素与 BSA 的能量转移第37-38页
        3.3.5 石吊兰素对 BSA 表面疏水性的影响第38-39页
        3.3.6 石吊兰素诱导 BSA 结构的改变第39-45页
        3.3.7 分子模拟研究第45-46页
    3.4 本章小结第46-47页
第4章 维生素 B1、B2和 B3对石吊兰素与 BSA 相互作用的影响第47-55页
    4.1 引言第47页
    4.2 实验部分第47-48页
        4.2.1 仪器与试剂第47页
        4.2.2 实验方法第47-48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48-54页
        4.3.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影响第48-50页
        4.3.2 维生素(VB1、VB2、VB3)存在下石吊兰素对 BSA 內源荧光的影响第50-53页
        4.3.3 二级结构的影响第53-54页
    4.4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第5章 香豆素类化合物毛两面针素与 HSA 的结合作用及其对 HSA 结构的扰动第55-74页
    5.1 引言第55-56页
    5.2 实验部分第56-58页
        5.2.1 仪器与试剂第56页
        5.2.2 实验方法第56-58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58-73页
        5.3.1 TDT 诱导的 HSA 的內源荧光的猝灭以及结合参数第58-61页
        5.3.2 热力学参数和作用力类型第61-62页
        5.3.3 HSA 对 TDT 的能量转移第62页
        5.3.4 TDT 在 HSA 上的结合位点的确定第62-64页
        5.3.5 TDT 诱导 HSA 结构改变第64-73页
    5.4 本章小结第73-74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74-76页
    6.1 结论第74-75页
    6.2 展望第75-76页
致谢第76-77页
参考文献第77-85页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第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亚临界水对酪蛋白及其与乳糖体系结构和性质的影响
下一篇:我国居民乳制品和鱼类中二噁英类化合物膳食暴露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