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前言 | 第18-48页 |
1 虾青素概述 | 第18-26页 |
1.1 虾青素的化学结构和性质 | 第18-20页 |
1.2 虾青素的来源与制备方法 | 第20-21页 |
1.3 虾青素的主要功能 | 第21-24页 |
1.4 虾青素的应用及经济价值 | 第24-26页 |
2 雨生红球藻中虾青素的研究进展 | 第26-31页 |
2.1 雨生红球藻简介 | 第26页 |
2.2 雨生红球藻中虾青素的提取方法 | 第26-29页 |
2.3 雨生红球藻中虾青素的纯化方法 | 第29-30页 |
2.4 雨生红球藻中虾青素含量的测定方法 | 第30页 |
2.5 雨生红球藻中虾青素生理作用的研究 | 第30-31页 |
3 红发夫酵母虾青素的研究现状 | 第31-33页 |
3.1 红发夫酵母简介 | 第31页 |
3.2 红发夫酵母中虾青素的提取工艺 | 第31-32页 |
3.3 红发夫酵母中虾青素的纯化工艺 | 第32页 |
3.4 红发夫酵母中虾青素含量的测定方法 | 第32页 |
3.5 红发夫酵母中虾青素生理作用的研究 | 第32-33页 |
4 虾壳中虾青素的研究进展 | 第33-34页 |
4.1 虾壳中虾青素的提取工艺 | 第33页 |
4.2 虾壳中虾青素的纯化工艺 | 第33页 |
4.3 虾壳中虾青素含量的测定方法 | 第33-34页 |
4.4 虾壳中虾青素生理作用的研究 | 第34页 |
5 虾青素安全性研究进展 | 第34页 |
6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34-48页 |
6.1 本课题研究的立项背景和意义 | 第34-35页 |
6.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35-48页 |
第一章 雨生红球藻中虾青素分析测定方法的研究 | 第48-65页 |
引言 | 第48页 |
1 材料与仪器 | 第48-49页 |
1.1实验材料 | 第48-49页 |
1.2 实验仪器 | 第49页 |
1.3 试剂 | 第49页 |
2 实验方法 | 第49-51页 |
2.1 试剂的配制 | 第49-50页 |
2.2 虾青素的分光光度法测定 | 第50页 |
2.3 液相色谱条件 | 第50页 |
2.4 雨生红球藻中虾青素的皂化提取 | 第50-51页 |
2.5 雨生红球藻中虾青素的酶法提取 | 第5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1-62页 |
3.1 检测波长的选择 | 第51-52页 |
3.2 色谱分离及定性 | 第52-54页 |
3.3 雨生红球藻破壁方法的优化 | 第54-55页 |
3.4 提取溶剂对雨生红球藻中虾青素提取效率影响 | 第55页 |
3.5 皂化条件优化 | 第55-57页 |
3.6 不同脂肪酶对虾青素酯的酶解效果比较 | 第57-58页 |
3.7 虾青素异构体校正因子的计算 | 第58-60页 |
3.8 方法线性关系及检出限 | 第60-61页 |
3.9 方法的加标回收率与精密度 | 第61页 |
3.10 不同测定方法对虾青素含量的比较 | 第61-62页 |
4 小结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第二章 雨生红球藻中3S,3'S-虾青素分离纯化工艺的优化 | 第65-80页 |
引言 | 第65页 |
1 材料与仪器 | 第65-66页 |
1.1 材料 | 第65页 |
1.2 仪器 | 第65-66页 |
1.3 试剂 | 第66页 |
2 方法 | 第66-68页 |
2.1 雨生红球藻中虾青素提取液的制备 | 第66页 |
2.2 碱解法对虾青素酯的水解 | 第66页 |
2.3 高速逆流色谱法纯化 | 第66页 |
2.4 GPC净化条件 | 第66-67页 |
2.5 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条件 | 第67页 |
2.6 低压柱层析纯化方法 | 第67页 |
2.7 重结晶的方法 | 第67页 |
2.8 液相色谱-质谱和NMR光谱测定条件 | 第67页 |
2.9 手性柱-液相色谱法测定虾青素光学异构体的组成 | 第67-68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68-77页 |
3.1 提取方式和料液比的确定 | 第68页 |
3.2 皂化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68-70页 |
3.3 高速逆流色谱法纯化的效果考察 | 第70-71页 |
3.4 GPC法纯化效果考察 | 第71页 |
3.5 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纯化效果考察 | 第71-72页 |
3.6 低压柱层析纯化条件的优化 | 第72-73页 |
3.7 重结晶条件的优化 | 第73-74页 |
3.8 虾青素的结构鉴定 | 第74-77页 |
3.9 3S,3'S-虾青素的手性确证 | 第77页 |
4 小结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0页 |
第三章 红发夫酵母中3R,3'R-虾青素分离纯化工艺的优化 | 第80-88页 |
引言 | 第80页 |
1 材料与仪器 | 第80-81页 |
1.1 材料 | 第80页 |
1.2 仪器 | 第80-81页 |
1.3 试剂 | 第81页 |
2 方法 | 第81-82页 |
2.1 红发夫酵母中虾青素提取液的制备 | 第81页 |
2.2 硅胶分离纯化 | 第81页 |
2.3 重结晶的条件 | 第81页 |
2.4 质谱和NMR光谱测定 | 第81-82页 |
2.5 手性柱-液相色谱法测定虾青素光学异构体的组成 | 第8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82-86页 |
3.1 红发夫酵母提取方法的优化 | 第82页 |
3.2 硅胶柱层析纯化条件的优化 | 第82页 |
3.3 虾青素的结构鉴定 | 第82-85页 |
3.4 3R,3'R-虾青素的手性确证 | 第85-86页 |
4 小结 | 第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88页 |
第四章 虾青素异构体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 第88-104页 |
引言 | 第88页 |
第一节 全反式虾青素立体异构体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 第88-95页 |
1 材料与仪器 | 第88-89页 |
1.1 材料 | 第88页 |
1.2 仪器 | 第88-89页 |
1.3 试剂 | 第89页 |
2 方法 | 第89-90页 |
2.1 样品制备 | 第89页 |
2.2 清除DPPH.能力的测定 | 第89页 |
2.3 还原能力测定 | 第89-90页 |
2.4 微粒体膜的过氧化反应 | 第90页 |
2.5 对脂肪酸过氧化的抑制作用-过氧化物测定 | 第90页 |
2.6 数据处理 | 第90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90-94页 |
3.1 虾青素立体异构体清除DPPH.能力比较 | 第90-91页 |
3.2 虾青素立体异构体还原能力比较 | 第91-92页 |
3.3 虾青素立体异构体微粒体膜的过氧化反应比较 | 第92-93页 |
3.4 虾青素立体异构体对脂肪酸过氧化的抑制作用比较 | 第93-94页 |
4 小结 | 第94-95页 |
第二节 虾青素顺反异构体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 第95-100页 |
1 材料与仪器 | 第95页 |
1.1 材料 | 第95页 |
1.2 仪器 | 第95页 |
1.3 试剂 | 第95页 |
2 方法 | 第95-96页 |
2.1 样品制备 | 第95页 |
2.2 清除DPPH.能力的测定 | 第95-96页 |
2.3 还原能力测定 | 第96页 |
2.4 微粒体膜的过氧化反应 | 第96页 |
2.5 对脂肪酸过氧化的抑制作用-过氧化物测定 | 第96页 |
2.6 数据处理 | 第9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96-98页 |
3.1 虾青素顺反异构体清除DPPH.能力比较 | 第96-97页 |
3.2 虾青素顺反异构体还原能力比较 | 第97页 |
3.3 虾青素顺反异构体微粒体膜的过氧化反应比较 | 第97-98页 |
3.4 虾青素顺反异构体对脂肪酸过氧化的抑制作用比较 | 第98页 |
4 讨论 | 第98-100页 |
5 小结 | 第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4页 |
第五章 虾青素异构体的免疫活性研究 | 第104-119页 |
引言 | 第104页 |
第一节 虾青素立体异构体的免疫活性研究 | 第104-111页 |
1 材料与仪器 | 第104-105页 |
1.1 材料 | 第104页 |
1.2 仪器 | 第104-105页 |
1.3 试剂 | 第105页 |
2 方法 | 第105-107页 |
2.1 试剂的配制 | 第105页 |
2.2 样品制备 | 第105页 |
2.3 脾淋巴细胞增殖实验 | 第105-106页 |
2.4 巨噬细胞吞噬中性红能力测定 | 第106页 |
2.5 自然杀伤活性的测定 | 第106-107页 |
2.6 数据处理 | 第10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107-110页 |
3.1 虾青素立体异构体脾淋巴细胞增殖比较 | 第107-108页 |
3.2 虾青素立体异构体巨噬细胞吞噬中性红能力比较 | 第108-109页 |
3.3 虾青素立体异构体自然杀伤活性比较 | 第109-110页 |
4 小结 | 第110-111页 |
第二节 虾青素顺反异构体的免疫活性研究 | 第111-117页 |
1 材料与仪器 | 第111页 |
1.1 材料 | 第111页 |
1.2 仪器 | 第111页 |
1.3 试剂 | 第111页 |
2 方法 | 第111-112页 |
2.1 样品制备 | 第111-112页 |
2.2 脾淋巴细胞增殖实验 | 第112页 |
2.3 巨噬细胞吞噬中性红能力测定 | 第112页 |
2.4 自然杀伤活性的测定 | 第112页 |
2.5 数据处理 | 第11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112-114页 |
3.1 虾青素顺反异构体脾淋巴细胞增殖比较 | 第112-113页 |
3.2 虾青素顺反异构体巨噬细胞吞噬中性红能力比较 | 第113页 |
3.3 虾青素顺反异构体自然杀伤活性比较 | 第113-114页 |
4 讨论 | 第114-116页 |
5 小结 | 第116-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19页 |
结论 | 第119-120页 |
本论文创新点 | 第120-121页 |
个人简历 | 第121页 |
博士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 第121-122页 |
致谢 | 第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