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0 绪论 | 第18-28页 |
0.1 研究背景 | 第18-19页 |
0.2 研究目标 | 第19-20页 |
0.3 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0.3.1 理论意义 | 第20页 |
0.3.2 现实意义 | 第20-21页 |
0.4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0.5 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0.5.1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 | 第22-23页 |
0.5.2 综合分析与比较分析相结合 | 第23页 |
0.5.3 数据采集方法 | 第23-24页 |
0.6 技术路线 | 第24页 |
0.7 结构安排 | 第24-27页 |
0.8 创新之处 | 第27-28页 |
1 关键概念厘定、文献回顾与理论基础 | 第28-43页 |
1.1 关键概念厘定 | 第28-29页 |
1.1.1 贝类 | 第28页 |
1.1.2 产业 | 第28页 |
1.1.3 贝类产业 | 第28-29页 |
1.1.4 贝类产业的生态影响 | 第29页 |
1.1.5 贝类产业的经济影响 | 第29页 |
1.1.6 贝类产业的社会影响 | 第29页 |
1.1.7 贝类产业管理 | 第29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29-40页 |
1.2.1 有关贝类产业对生态影响的文献综述 | 第29-32页 |
1.2.2 有关贝类产业对经济影响的文献综述 | 第32-34页 |
1.2.3 有关贝类产业对社会影响的文献综述 | 第34-38页 |
1.2.4 研究评述与本研究的切入点 | 第38-40页 |
1.3 基础理论 | 第40-43页 |
1.3.1 外部性与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40-41页 |
1.3.2 生态经济学理论 | 第41页 |
1.3.3 区域生态经济学理论 | 第41页 |
1.3.4 环境经济学理论 | 第41-43页 |
2 长岛县及其贝类产业概况 | 第43-56页 |
2.1 长岛县概况 | 第43-49页 |
2.1.1 长岛县地理位置、行政区划 | 第43-44页 |
2.1.2 长岛县人口概况 | 第44-45页 |
2.1.3 长岛县资源、区位状况 | 第45页 |
2.1.4 长岛县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 第45-47页 |
2.1.5 长岛县四岛概况 | 第47-49页 |
2.1.6 长岛县海域功能区划 | 第49页 |
2.2 长岛县贝类产业概况 | 第49-56页 |
2.2.1 长岛县贝类产业的历史与发展阶段分析 | 第49-52页 |
2.2.2 长岛县贝类养殖现状 | 第52-53页 |
2.2.3 长岛县贝类加工现状 | 第53页 |
2.2.4 长岛县贝类销售产业现状 | 第53-54页 |
2.2.5 长岛县贝类产品出口现状 | 第54页 |
2.2.6 长岛县四岛海洋资源现状 | 第54-56页 |
3 对地域生态、经济和社会影响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56-64页 |
3.1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56-57页 |
3.2 指标体系的构建依据与构建思路 | 第57页 |
3.2.1 指标体系的构建依据 | 第57页 |
3.2.2 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 第57页 |
3.3 指标体系的构成及各指标的含义 | 第57-61页 |
3.4 指标体系中一、二级指标权重的设定 | 第61-63页 |
3.4.1 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分析法) | 第61页 |
3.4.2 层次分析法(AHP分析法) | 第61页 |
3.4.3 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61-62页 |
3.4.4 本文所采取的权重确定方法——德尔菲法 | 第62-63页 |
3.5 指标体系中各级指标的计算方法 | 第63-64页 |
4 贝类产业对地域生态系统的影响 | 第64-72页 |
4.1 贝类产业对生态影响的实地调研设计 | 第64-66页 |
4.1.1 实地调研设计概述 | 第64页 |
4.1.2 实地调研内容 | 第64-65页 |
4.1.3 实地调研方案 | 第65-66页 |
4.2 贝类产业对地域生态影响的分析 | 第66-68页 |
4.2.1 正外部性 | 第66-67页 |
4.2.2 负外部性 | 第67-68页 |
4.3 贝类产业对地域生态影响的综合评价与分析 | 第68-69页 |
4.3.1 贝类产业对地域生态影响的综合评价 | 第68-69页 |
4.3.2 导致长岛贝类产业发展对生态产生不同影响的原因分析 | 第69页 |
4.4 贝类产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 第69-70页 |
4.5 长岛县四岛贝类产业对生态影响的改进策略分析 | 第70-72页 |
4.5.1 做好贝类产业规划 | 第70页 |
4.5.2 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 第70页 |
4.5.3 加强养殖生态环境预警 | 第70-71页 |
4.5.4 强化贝类养殖生态环境的修复 | 第71-72页 |
5 贝类产业对地域经济的影响 | 第72-100页 |
5.1 实地调研设计 | 第72-74页 |
5.1.1 实地调研设计概述 | 第72页 |
5.1.2 实地调研内容 | 第72-73页 |
5.1.3 实地调研方案 | 第73页 |
5.1.4 本章主要运用的数据资料 | 第73-74页 |
5.2 贝类产业对地域经济影响的数据计算、对比与分析 | 第74-85页 |
5.2.1 贝类产业对地域经济影响三级指标的计算 | 第74-76页 |
5.2.2 贝类产业对地域经济影响三级指标的对比与分析 | 第76-80页 |
5.2.3 一、二级指标权重的设定 | 第80-82页 |
5.2.4 贝类产业对经济影响一、二级指标的计算 | 第82-84页 |
5.2.5 贝类产业对经济影响一、二级指标的对比与分析 | 第84-85页 |
5.3 贝类产业链各环节对经济的影响 | 第85-96页 |
5.3.1 栉孔扇贝产业简介与产业链整体架构 | 第86-87页 |
5.3.2 栉孔扇贝培育产业对经济的影响 | 第87-90页 |
5.3.3 栉孔扇贝种苗产业对经济的影响 | 第90页 |
5.3.4 栉孔扇贝养成产业对经济的影响 | 第90-95页 |
5.3.5 栉孔扇贝加工产业对经济的影响 | 第95-96页 |
5.3.6 栉孔扇贝流通产业对经济的影响 | 第96页 |
5.4 长岛县四岛贝类产业对地域经济影响的改进策略分析 | 第96-100页 |
5.4.1 南长山岛对当地经济影响的改进策略 | 第97页 |
5.4.2 陀矶岛对当地经济影响的改进策略 | 第97-98页 |
5.4.3 大钦岛对当地经济影响的改进策略 | 第98页 |
5.4.4 南隍城岛对当地经济影响的改进策略 | 第98-100页 |
6 贝类产业对地域社会的影响 | 第100-121页 |
6.1 实地调研设计 | 第100-103页 |
6.1.1 实地调研设计概述 | 第100页 |
6.1.2 实地调研内容 | 第100-101页 |
6.1.3 实地调研方案 | 第101页 |
6.1.4 本章主要运用的数据资料 | 第101-103页 |
6.2 贝类产业对地域社会影响的数据计算、对比与分析 | 第103-114页 |
6.2.1 贝类产业对地域社会影响三级指标的计算 | 第103-104页 |
6.2.2 贝类产业对地域社会影响三级指标的对比与分析 | 第104-107页 |
6.2.3 一、二级指标权重的设定 | 第107-110页 |
6.2.4 贝类产业对地域社会影响一、二级指标的计算 | 第110-114页 |
6.3 南隍城岛贝类产业概况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 第114-118页 |
6.3.1 南隍城岛贝类产业概况 | 第114-115页 |
6.3.2 南隍城岛贝类产业对社会的影响 | 第115-118页 |
6.4 长岛县四岛贝类产业对当地社会影响的改进策略分析 | 第118-121页 |
6.4.1 南长山岛对当地社会影响的改进策略 | 第118-119页 |
6.4.2 陀矶岛对当地社会影响的改进策略 | 第119页 |
6.4.3 大钦岛对当地社会影响的改进策略 | 第119-120页 |
6.4.4 南隍城岛对当地社会影响的改进策略 | 第120-121页 |
7 贝类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建议、局限性与未来努力方向 | 第121-138页 |
7.1 贝类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121-125页 |
7.1.1 不合理的养殖方式对生态与经济均造成了不良影响 | 第122页 |
7.1.2 成熟阶段的贝类产业对经济、社会影响具有两面性 | 第122-123页 |
7.1.3 贝类产业集中度较低导致贝类产业整合难、成本高 | 第123页 |
7.1.4 贝类产业近亲繁殖,导致种质退化 | 第123-124页 |
7.1.5 贝类产品差异化不显著,常被以次充好 | 第124页 |
7.1.6 制度壁垒抑制贝类产业腾飞 | 第124页 |
7.1.7 私有产权结构凸显产业弊端 | 第124-125页 |
7.1.8 “跨区养殖”触发诸多社会问题 | 第125页 |
7.2 建议 | 第125-135页 |
7.2.1 对相关学者的建议 | 第125-127页 |
7.2.2 对扇贝养殖业主的建议 | 第127-129页 |
7.2.3 对贝类产品加工企业的建议 | 第129-132页 |
7.2.4 对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的建议 | 第132-135页 |
7.3 局限性与未来努力方向 | 第135-138页 |
7.3.1 局限性 | 第135-136页 |
7.3.2 未来努力方向 | 第136-138页 |
参考文献 | 第138-145页 |
附录 | 第145-157页 |
致谢 | 第157-159页 |
个人简历 | 第159-160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60-16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或参与的重要课题 | 第1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