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1页 |
1 引言 | 第11-18页 |
·共轭亚油酸简介 | 第11-15页 |
·共轭亚油酸的结构及其性质 | 第11页 |
·共轭亚油酸的生理功能 | 第11-13页 |
·共轭亚油酸的抗癌作用 | 第11-12页 |
·共轭亚油酸抗动脉粥应化作用 | 第12页 |
·共轭亚油酸能降低脂肪起到减肥的作用 | 第12页 |
·共轭亚油酸的免疫调节作用 | 第12-13页 |
·共轭亚油酸对骨骼的影响 | 第13页 |
·共轭亚油酸的合成 | 第13-15页 |
·化学合成法 | 第13-14页 |
·生物合成法 | 第14-15页 |
·共轭亚油酸异构酶的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亚油酸异构酶的功能 | 第15页 |
·亚油酸异构酶的分离纯化 | 第15-16页 |
·共轭亚油酸的检测方法 | 第16-17页 |
·紫外(UV)检测法 | 第16页 |
·气相色谱法(GC) | 第16页 |
·气相—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联用法(GC—FTIR) | 第16页 |
·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法 | 第16页 |
·银离子高效液相色谱法(Ag~+-HPLC) | 第16-17页 |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18-45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18-20页 |
·试验方法 | 第20-28页 |
·酸奶中产 CLA 菌株的筛选与鉴定 | 第20-23页 |
·培养基 | 第20页 |
·CLA 紫外吸收标准曲线的测定 | 第20-21页 |
·厌氧环境的制备 | 第21页 |
·酸奶中菌类的分离方法 | 第21页 |
·菌株的活化 | 第21页 |
·菌株产 CLA 的检测 | 第21页 |
·菌落的形态特征及菌体形态的鉴定 | 第21页 |
·通用引物的设计 | 第21页 |
·菌株 DNA 的提取 | 第21页 |
·PCR 扩增、检测及纯化 | 第21-22页 |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22页 |
·目的片段的连接 | 第22页 |
·目的片段的转化 | 第22页 |
·阳性克隆子的鉴定 | 第22-23页 |
·序列测定及同源性比对 | 第23页 |
·酵母菌中亚油酸异构酶(LAI)的分离与纯化 | 第23-26页 |
·蛋白质浓度的测定 | 第23页 |
·酶活力的测定方法 | 第23-24页 |
·菌种的活化 | 第24页 |
·产酶诱导培养 | 第24页 |
·菌体的收集 | 第24页 |
·细胞破碎 | 第24页 |
·饱和硫酸铵分段盐析 | 第24-25页 |
·酶液的透析脱盐 | 第25页 |
·酶液的浓缩 | 第25页 |
·Sephadex G-100 凝胶过滤层析 | 第25页 |
·阴离子交换层析 DEAE—纤维素 | 第25-26页 |
·SDS-PAGE 电泳分析 | 第26页 |
·N~+注入选育高产CLA 酵母菌及培养条件的优化 | 第26-28页 |
·菌株生长曲线的绘制与计数 | 第26-27页 |
·菌株培养与浓缩 | 第27页 |
·菌膜的制作 | 第27页 |
·离子束诱变 | 第27页 |
·诱变后的培养 | 第27页 |
·不同剂量菌株正负诱变的检测 | 第27页 |
·高产菌株的筛选 | 第27-28页 |
·高产 CLA 正突变菌株稳定性的研究 | 第28页 |
·高产正突变菌株培养条件的优化 | 第2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8-44页 |
·共轭亚油酸标准曲线 | 第28页 |
·产 CLA 菌株的筛选 | 第28-29页 |
·菌种的分离 | 第28页 |
·菌株的产 CLA 的检测 | 第28-29页 |
·菌株的鉴定 | 第29-33页 |
·菌落特征及菌体形状 | 第29页 |
·菌株总 DNA 提取 | 第29-30页 |
·菌株 16S rDNA 片段 PCR 结果及菌落 PCR | 第30-31页 |
·菌株 18S rDNA 片段 PCR 结果及菌落 PCR | 第31页 |
·菌株 18S rDNA 序列测定结果与比对 | 第31-33页 |
·共轭亚油酸异构酶的分离纯化 | 第33-37页 |
·蛋白质标准曲线绘制 | 第33页 |
·硫酸铵分级沉淀 | 第33-34页 |
·Sephadex G-100 凝胶过滤层析 | 第34页 |
·阴离子交换层析 DEAE—纤维素 | 第34-35页 |
·分离纯化对蛋白质总量及酶活力的影响 | 第35-36页 |
·亚油酸异构酶分子量的测定 | 第36-37页 |
·菌种的诱变 | 第37-40页 |
·菌株的生长曲线的绘制 | 第37-38页 |
·各离子剂量下菌株的存活个数及存活率 | 第38-39页 |
·离子剂量对菌株正负突变的影响 | 第39-40页 |
·高产 CLA 突变菌株稳定性的研究 | 第40页 |
·正突变高产 CLA 菌株培养条件的优化 | 第40-44页 |
·最佳发酵时间的确定 | 第40-41页 |
·最佳初始pH 的确定 | 第41页 |
·最佳培养温度的确定 | 第41-42页 |
·最佳接种量的确定 | 第42页 |
·正交试验的设计 | 第42-44页 |
·优化发酵条件后亚油酸产量 | 第44页 |
·结论 | 第44-45页 |
3 讨论 | 第45-46页 |
4 主要创新点 | 第46-47页 |
5 进一步的研究建议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4页 |
附录 | 第54-55页 |
作者简介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