糙米发芽过程中内源蛋白酶特性及主要含氮物质变化研究
|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引言 | 第11-12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32页 |
| 1 糙米发芽过程中生理生化变化 | 第12-15页 |
| ·呼吸作用 | 第12页 |
| ·酶系统的形成和激活 | 第12-13页 |
| ·储藏物质的代谢 | 第13-15页 |
| 2 蛋白酶 | 第15-20页 |
| ·蛋白酶分类 | 第15-16页 |
| ·影响蛋白酶活力的因素 | 第16-19页 |
| ·底物 | 第16-17页 |
| ·pH | 第17页 |
| ·温度 | 第17页 |
| ·金属离子 | 第17-18页 |
| ·抑制剂和还原剂 | 第18-19页 |
| ·其他因素 | 第19页 |
| ·蛋白酶活力测定方法 | 第19-20页 |
| ·溶液测定方法 | 第19页 |
| ·凝胶电泳技术 | 第19-20页 |
| 3 谷物种子内源蛋白酶研究进展 | 第20-23页 |
| ·大麦 | 第21页 |
| ·高粱 | 第21-22页 |
| ·玉米 | 第22页 |
| ·水稻 | 第22-23页 |
| 4 谷物种子发芽过程中蛋白质的降解 | 第23-25页 |
| ·蛋白质降解过程 | 第23-24页 |
| ·蛋白质降解的调控 | 第24-25页 |
| 5 本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 ·本研究目的意义 | 第25-26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 参考文献 | 第27-32页 |
| 第二章 发芽糙米内源蛋白酶特征研究 | 第32-48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2-36页 |
| ·试验材料 | 第32-33页 |
| ·试验试剂 | 第33-34页 |
| ·试验仪器 | 第34页 |
| ·糙米主要成分分析 | 第34-35页 |
| ·糙米发芽工艺 | 第35页 |
| ·实验设计 | 第35-36页 |
| ·酪氨酸吸收光谱验证 | 第35页 |
| ·最适pH及pH稳定性测定 | 第35页 |
| ·最适温度及热稳定性测定 | 第35页 |
| ·动力学常数测定 | 第35页 |
| ·金属离子的影响 | 第35-36页 |
| ·有机物的影响 | 第36页 |
| ·抑制剂的影响 | 第36页 |
| ·蛋白酶活力测定方法 | 第36页 |
|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36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6-44页 |
| ·酪氨酸紫外吸收光谱 | 第36-37页 |
| ·发芽糙米内源蛋白酶基本特征 | 第37-41页 |
| ·pH的影响 | 第37-39页 |
| ·温度的影响 | 第39-40页 |
| ·底物浓度的影响 | 第40-41页 |
| ·金属离子对发芽糙米蛋白酶活力的影响 | 第41-42页 |
| ·抑制剂对发芽糙米蛋白酶活力的影响 | 第42-43页 |
| ·还原剂对发芽糙米蛋白酶活力的影响 | 第43-44页 |
| 3 讨论 | 第44-45页 |
| 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 第三章 糙米发芽过程中内源蛋白酶活性条带变化研究 | 第48-62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8-51页 |
| ·试验材料 | 第48页 |
| ·主要试剂 | 第48-49页 |
| ·主要仪器 | 第49页 |
| ·发芽工艺 | 第49页 |
| ·蛋白酶提取与电泳分析 | 第49-50页 |
| ·实验设计 | 第50-51页 |
| ·反应pH对发芽糙米蛋白酶活性条带的影响 | 第50页 |
| ·反应温度对发芽糙米蛋白酶活性条带的影响 | 第50页 |
| ·还原剂对发芽糙米蛋白酶活性条带的影响 | 第50页 |
| ·抑制剂对发芽糙米蛋白酶活性条带的影响 | 第50-51页 |
| ·金属离子对EDTA抑制酶活的恢复作用 | 第51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1-58页 |
| ·PH对发芽糙米蛋白酶活性条带的影响 | 第51-52页 |
| ·发芽糙米酸性蛋白酶活性条带变化 | 第52-55页 |
| ·发芽时间的影响 | 第52-53页 |
| ·反应温度的影响 | 第53页 |
| ·抑制剂敏感性研究 | 第53-54页 |
| ·还原剂敏感性研究 | 第54-55页 |
| ·发芽糙米碱性蛋白酶活性条带变化 | 第55-58页 |
| ·发芽时间的影响 | 第55-56页 |
| ·反应温度的影响 | 第56页 |
| ·还原剂敏感性研究 | 第56-57页 |
| ·抑制剂敏感性研究 | 第57页 |
| ·金属离子对EDTA抑制酶活的恢复作用 | 第57-58页 |
| 3 讨论 | 第58-59页 |
| 4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 第四章 糙米发芽过程中主要含氮物质变化研究 | 第62-78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2-64页 |
| ·试验材料 | 第62页 |
| ·试验试剂 | 第62-63页 |
| ·试验仪器 | 第63页 |
| ·发芽工艺 | 第63页 |
| ·蛋白组分提取 | 第63页 |
| ·测定指标与方法 | 第63-64页 |
| ·生理指标 | 第63页 |
| ·常规指标 | 第63-64页 |
| ·蛋白酶活力 | 第64页 |
| ·蛋白组分亚基 | 第64页 |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64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4-73页 |
| ·糙米发芽过程中生理变化 | 第64-65页 |
| ·糙米发芽过程中蛋白酶活力变化 | 第65-66页 |
| ·可溶性蛋白、肽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变化 | 第66页 |
| ·蛋白组分含量变化 | 第66-67页 |
| ·蛋白组分亚基变化 | 第67-71页 |
| ·清蛋白亚基变化 | 第67-68页 |
| ·球蛋白亚基变化 | 第68-69页 |
| ·醇溶蛋白亚基变化 | 第69-70页 |
| ·谷蛋白亚基变化 | 第70-71页 |
| ·相关性分析 | 第71-73页 |
| 3 讨论 | 第73-74页 |
| 4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 全文结论 | 第78-80页 |
| 致谢 | 第80-8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