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酿造工业论文--各种酒及其制造论文--黄酒、清酒论文

黄酒生产过程中氨基甲酸乙酯的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1页
    1.1 概述第12-14页
        1.1.1 黄酒的生产工艺第12-13页
        1.1.2 黄酒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第13-14页
    1.2 氨基甲酸乙酯概况第14-16页
        1.2.1 氨基甲酸乙酯的性质第14页
        1.2.2 氨基甲酸乙酯的危害机理第14页
        1.2.3 氨基甲酸乙酯的限量标准第14-15页
        1.2.4 氨基甲酸乙酯的形成机理第15-16页
    1.3 氨基甲酸乙酯的控制措施第16-19页
        1.3.1 优化工艺法第16-17页
        1.3.2 酶法第17页
        1.3.3 基因工程法第17-19页
    1.4 EC的检测方法第19页
    1.5 立题背景和意义第19-20页
    1.6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第20-21页
第二章 液相色谱-质谱联技术快速测定黄酒中EC方法研究第21-34页
    2.1 引言第21页
    2.2 实验材料、试剂以及设备第21-23页
        2.2.1 实验样品第21-22页
        2.2.2 实验试剂第22页
        2.2.3 实验仪器和设备第22-23页
    2.3 实验方法第23-24页
        2.3.1 标准储备液的制备第23页
        2.3.2 样品前处理第23页
        2.3.3 检测条件第23-24页
    2.4 数据处理方法第24页
    2.5 结果分析与讨论第24-32页
        2.5.1 内标物的选择第24页
        2.5.2 样品前处理条件第24-25页
        2.5.3 LC条件的优化第25页
        2.5.4 MS条件优化第25-28页
        2.5.5 方法的标准曲线和线性范围第28-29页
        2.5.6 方法的回收率和精密度第29-30页
        2.5.7 与国标测定法一致性分析第30-32页
        2.5.8 实际样品的测定第32页
    2.6 本章小结第32-34页
第三章 黄酒中EC形成机制验证及相关前体物质的动态学变化第34-48页
    3.1 引言第34页
    3.2 材料与仪器第34-35页
        3.2.1 实验材料及试剂第34-35页
        3.2.2 仪器及设备第35页
    3.3 实验方法第35-36页
        3.3.1 黄酒中EC的测定方法第35页
        3.3.2 前体物质的验证第35-36页
        3.3.3 黄酒中总酸、总糖、酒精度、pH的测定方法第36页
        3.3.4 氨基酸的测定方法第36页
        3.3.5 黄酒中尿素的测定方法第36页
        3.3.6 数据的分析方法第36页
    3.4 结果分析第36-47页
        3.4.1 模拟溶液中氨基甲酸乙酯的形成第36-38页
        3.4.2 黄酒中EC与各理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第38-39页
        3.4.3 黄酒中EC与氨基酸之间的相关性第39-41页
        3.4.4 EC含量与尿素、精氨酸、瓜氨酸以及鸟氨酸线性回归方程分析第41-42页
        3.4.5 EC含量的动态变化第42-43页
        3.4.6 尿素含量的动态变化第43-44页
        3.4.7 精氨酸含量的动态变化第44-45页
        3.4.8 瓜氨酸含量的动态变化第45-46页
        3.4.9 鸟氨酸含量的动态变化第46-47页
    3.5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四章 环境因素对EC含量影响探究第48-58页
    4.1 前言第48页
    4.2 实验材料、试剂以及设备第48-49页
        4.2.1 实验材料与试剂第48-49页
        4.2.2 仪器及设备第49页
    4.3 实验方法第49-50页
        4.3.1 EC测定方法第49页
        4.3.2 气候环境因子的测定第49页
        4.3.3 贮酒条件第49-50页
    4.4 结果与讨论第50-56页
        4.4.1 气候环境因素对黄酒中EC的影响第50-55页
        4.4.2 贮酒条件对黄酒中EC的影响第55-56页
    4.5 本章小结第56-58页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结论第58-59页
第六章 展望第59-60页
参考文献第60-63页
致谢第63-6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专利、参加会议情况第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多尺度显微高光谱成像技术的鱼糜品质分析与识别机制
下一篇:超高压处理对草鱼鱼肉和鱼糜制品品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