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16页 |
0.1 选题的缘由及意义 | 第10页 |
0.2 理论基础 | 第10-12页 |
0.2.1 构式理论 | 第10-11页 |
0.2.2 语块理论 | 第11页 |
0.2.3 构式语块分析法 | 第11-12页 |
0.3 现有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0.3.1 对举格式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0.3.2 构式语块分析法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0.4 本文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4-15页 |
0.5 本文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 | 第15-16页 |
1 基于“构式——语块”理论的汉语对举格式分析 | 第16-31页 |
1.1 汉语对举格式的构式属性 | 第16页 |
1.2 对举格式的构式义 | 第16-26页 |
1.2.1 无标记对举格式的构式义 | 第17-21页 |
1.2.1.1 构式义为[+比较]的无标记对举格式 | 第17-18页 |
1.2.1.2 构式义为[+概括]的无标记对举格式 | 第18-20页 |
1.2.1.3 “极义性”无标记对举格式 | 第20-21页 |
1.2.2 有标记对举格式的构式义 | 第21-26页 |
1.2.2.1 构式义为[+比较]的有标记对举格式 | 第21-23页 |
1.2.2.2 构式义为[+概括]的有标记对举格式 | 第23-26页 |
1.3 构成对举格式构式的语块链分析 | 第26-31页 |
1.3.1 构式义为[+比较]的对举构式的语块链分析 | 第26-29页 |
1.3.1.1 无标记的对举格式 | 第26-27页 |
1.3.1.2 有标记的对举格式 | 第27-29页 |
1.3.2 构式义为[+概括]的对举构式的语块链分析 | 第29-31页 |
1.3.2.1 无标记的对举格式 | 第29页 |
1.3.2.2 有标记的对举格式 | 第29-31页 |
2 汉语对举格式“构式——语块”教学的理据与优势 | 第31-35页 |
2.1 对外汉语教学中对举格式教学上的难点与问题 | 第31-33页 |
2.2 对举格式“构式——语块”教学的基本理据 | 第33页 |
2.3 “构式——语块”教学法内涵及其应用于对举格式教学的优势 | 第33-35页 |
3 对举格式的“构式——语块”教学法应用及相关问题讨论 | 第35-41页 |
3.1 对举格式“构式——语块”教学基本操作流程及应用示例 | 第35-39页 |
3.1.1 对举格式“构式——语块”教学基本操作流程 | 第35页 |
3.1.2 以“X的X,Y的Y”为例的教学应用示例 | 第35-39页 |
3.2 教学效果和实际应用中相关问题的处理 | 第39-41页 |
3.2.1 汉语对举格式“构式——语块”教学法教学效果 | 第39-40页 |
3.2.2 实际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 第40-41页 |
结语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