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酿造工业论文--调味品的生产论文--常用调味品论文

整合型元基因组序列分析平台构建及其在酿醋微生物群落功能研究中的应用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6页
    1.1 食品微生物研究概况第10-11页
    1.2 传统固态发酵食醋简介第11-13页
        1.2.1 镇江香醋第12-13页
    1.3 基于元基因组分析的食品微生物研究第13-19页
        1.3.1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食品微生物研究中的历程第13-15页
        1.3.2 全基因组测序在食品微生物功能研究中的应用第15-17页
        1.3.3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食品安全研究中的应用第17页
        1.3.4 利用高通量测序进行食品微生物元基因组研究第17-19页
    1.4 元基因组研究的生物信息学现状第19-24页
        1.4.1 元基因组数据分析流程第19-20页
        1.4.2 常用的元基因组数据分析平台第20-23页
        1.4.3 生命科学领域语义网数据库的现状第23-24页
    1.5 本论文的目标和任务第24-26页
第二章 多源异构食品微生物整合型数据库的构建第26-37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26-32页
        2.1.1 主要数据源与数据内容第26-27页
        2.1.2 数据处理第27-29页
        2.1.3 数据结构及数据转换第29-30页
        2.1.4 数据分析工具第30-32页
        2.1.5 平台及环境第32页
    2.2 结果与讨论第32-36页
    2.3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三章 镇江香醋微生物群落元基因组的测序及分析第37-44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37-38页
        3.1.1 样品收集第37页
        3.1.2 提取基因组DNA第37-38页
        3.1.3 文库构建和测序第38页
        3.1.4 组装和基因预测第38页
        3.1.5 分类和功能分配第38页
    3.2 结果与讨论第38-43页
        3.2.1 宏基因组数据分析流程第38-39页
        3.2.2 元基因组数据概述第39-40页
        3.2.3 元基因组数据的基因预测第40-41页
        3.2.4 预测基因的系统分类第41-42页
        3.2.5 预测基因的功能分类第42-43页
    3.3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四章 镇江香醋主体风味物质微生物代谢网络的构建第44-82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44-45页
        4.1.1 风味代谢物分析第44-45页
        4.1.2 基因的功能分类第45页
        4.1.3 生物信息分析和代谢概况预测第45页
    4.2 结果与讨论第45-80页
        4.2.1 食醋和培养基中的风味代谢分析第45-46页
        4.2.2 食醋微生物预测代谢网络构建第46-53页
        4.2.3 不同风味合成途径中微生物的分布第53-80页
    4.3 本章小结第80-82页
第五章 镇江香醋产乙偶姻功能微生物的分离与功能分析第82-94页
    5.1 材料和方法第82-85页
        5.1.1 镇江香醋的乙酸发酵第82-83页
        5.1.2 宏基因组测序及数据分析第83页
        5.1.3 克隆文库分析第83-84页
        5.1.4 醋酸菌和乳酸菌的分离第84页
        5.1.5 功能微生物的单一和共培养第84-85页
        5.1.6 食醋微生物产乙偶姻功能的调节第85页
        5.1.7 风味代谢分析第85页
    5.2 结果与讨论第85-93页
        5.2.1 双乙酰/乙偶姻代谢途径中物种分布差异第85-87页
        5.2.2 醋酸菌和乳酸菌的分离和鉴定第87-91页
        5.2.3 醋菌和乳酸菌的单一和共培养第91页
        5.2.4 食醋微生物产乙偶姻功能的调控第91-93页
    5.3 本章小结第93-94页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第94-97页
    6.1 主要结论第94-95页
    6.2 论文主要创新点第95页
    6.3 展望第95-97页
致谢第97-98页
参考文献第98-105页
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05页

论文共10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重组凝血因子VII在CHO细胞中的高效表达
下一篇:高产L-精氨酸钝齿棒杆菌的系统途径工程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