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其他化学工业论文--发酵工业论文--发酵法制氨基酸论文

高产L-精氨酸钝齿棒杆菌的系统途径工程改造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3页
    1.1 L-精氨酸及其生产方法第11-13页
        1.1.1 L-精氨酸性质第11页
        1.1.2 L-精氨酸生理功能及应用第11-12页
        1.1.3 L-精氨酸生产方法第12-13页
    1.2 L-精氨酸生物合成途径及胞内微环境第13-17页
        1.2.1 C. glutamicum L-精氨酸主合成途径第13-15页
        1.2.2 C. glutamicum L-精氨酸合成能量需求及胞内能量供应第15页
        1.2.3 C. glutamicum L-精氨酸合成氮原子供应及氨同化作用第15-16页
        1.2.4 C. glutamicum L-精氨酸合成代谢调控第16页
        1.2.5 胞内微环境第16-17页
    1.3 代谢工程研究及L-精氨酸生产菌株育种进展第17-21页
        1.3.1 代谢工程研究内容第17-19页
        1.3.2 L-精氨酸生产菌株育种进展第19-21页
    1.4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第21-23页
        1.4.1 立题依据与研究意义第21页
        1.4.2 研究内容第21-23页
第二章 促进代谢流进入L-精氨酸合成代谢途径第23-42页
    2.1 前言第23-25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25-32页
        2.2.1 菌株、质粒与引物第25-27页
        2.2.2 主要试剂第27-28页
        2.2.3 主要实验仪器第28页
        2.2.4 培养基第28-29页
        2.2.5 质粒构建第29-30页
        2.2.6 菌株构建第30页
        2.2.7 培养条件第30-31页
        2.2.8 酶活测定第31页
        2.2.9 转录水平分析第31-32页
        2.2.10 产物分析第32页
    2.3 结果第32-40页
        2.3.1 在argR基因位点整合E. coli argBEc基因第32-33页
        2.3.2 L-精氨酸合成操纵子argCJBDFR和argGH启动子替换第33-34页
        2.3.3 增强L-谷氨酸合成第34-35页
        2.3.4 降低 α-酮戊二酸在TCA循环中的消耗第35-37页
        2.3.5 增强回补途径第37-39页
        2.3.6 补料分批发酵第39-40页
    2.4 讨论第40-41页
    2.5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三章 增加NADPH供应及弱化副产物合成第42-56页
    3.1 前言第42-43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43-47页
        3.2.1 菌株、质粒与引物第43-45页
        3.2.2 主要试剂第45页
        3.2.3 主要实验仪器第45页
        3.2.4 培养基第45页
        3.2.5 质粒构建第45-46页
        3.2.6 菌株构建第46页
        3.2.7 培养条件第46-47页
        3.2.8 酶活测定第47页
        3.2.9 转录水平分析与胞内NADPH分析第47页
        3.2.10 产物分析第47页
    3.3 结果第47-54页
        3.3.1 增加磷酸戊糖途径代谢流第47-49页
        3.3.2 降低天冬氨酸族氨基酸合成第49-52页
        3.3.3 降低L-脯氨酸合成第52页
        3.3.4 补料分批发酵第52-54页
    3.4 讨论第54页
    3.5 本章小结第54-56页
第四章 产H_2O_2NAD(P)H-依赖型黄素还原酶鉴定与功能研究第56-74页
    4.1 前言第56-57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57-62页
        4.2.1 菌株、质粒与引物第57-59页
        4.2.2 主要试剂第59页
        4.2.3 主要实验仪器第59页
        4.2.4 培养基第59页
        4.2.5 frd1和frd2基因序列分析第59页
        4.2.6 质粒构建第59-60页
        4.2.7 菌株构建第60页
        4.2.8 培养条件第60页
        4.2.9 重组蛋白分离纯化第60-61页
        4.2.10 基因frd1和frd2编码蛋白功能鉴定与酶活分析第61页
        4.2.11 酶促反应体系H_2O_2测定第61页
        4.2.12 酶动力学参数测定第61页
        4.2.13 胞内活性氧水平测定与胞外H_2O_2浓度测定第61页
        4.2.14 胞内NADH/NAD~+、NADPH/NADP~+和ATP测定第61页
        4.2.15 C. crenatum酶活分析与转录水平分析第61-62页
        4.2.16 分析方法第62页
    4.3 结果第62-71页
        4.3.1 frd1和frd2基因序列分析第62页
        4.3.2 基因frd1和frd2过表达及Frd181和Frd188的纯化第62-63页
        4.3.3 蛋白Frd181和Frd188功能鉴定第63-65页
        4.3.4 Frd181和Frd188酶动力学研究第65-66页
        4.3.5 基因frd1和frd2过表达和敲除对L-精氨酸合成的影响第66-70页
        4.3.6 补料分批发酵第70-71页
    4.4 讨论第71-72页
    4.5 本章小结第72-74页
第五章 增加ATP供应促进L-精氨酸合成第74-84页
    5.1 前言第74-75页
    5.2 材料与方法第75-78页
        5.2.1 菌株、质粒与引物第75-76页
        5.2.2 主要试剂第76页
        5.2.3 主要实验仪器第76页
        5.2.4 培养基第76页
        5.2.5 质粒构建第76-77页
        5.2.6 菌株构建第77页
        5.2.7 培养条件第77页
        5.2.8 胞内NADH/NAD~+和ATP测定第77页
        5.2.9 C. crenatum酶活分析第77-78页
        5.2.10 分析方法第78页
    5.3 结果第78-82页
        5.3.1 NADH氧化酶基因敲除对L-精氨酸发酵的影响第78-79页
        5.3.2 AMP核苷酶基因敲除对L-精氨酸发酵的影响第79-81页
        5.3.3 磷酸甘油酸激酶和丙酮酸激酶过表达对L-精氨酸发酵的影响第81-82页
        5.3.4 补料分批发酵第82页
    5.4 讨论第82-83页
    5.5 本章小结第83-84页
第六章 增强氨同化作用促进L-精氨酸合成第84-96页
    6.1 前言第84-85页
    6.2 材料与方法第85-88页
        6.2.1 菌株、质粒与引物第85-86页
        6.2.2 主要试剂第86页
        6.2.3 主要实验仪器第86-87页
        6.2.4 培养基第87页
        6.2.5 质粒构建第87页
        6.2.6 菌株构建第87页
        6.2.7 培养条件第87-88页
        6.2.8 酶活分析第88页
        6.2.9 产物分析第88页
    6.3 结果第88-94页
        6.3.1 L-谷氨酸、L-谷氨酰胺和L-天冬氨酸添加对L-精氨酸合成的影响第88-89页
        6.3.2 谷氨酰胺合酶和天冬氨酸酶过表达对L-精氨酸合成的影响第89-92页
        6.3.3 共表达谷氨酸脱氢酶对L-精氨酸合成的影响第92-93页
        6.3.4 补料分批发酵第93-94页
    6.4 讨论第94-95页
    6.5 本章小结第95-96页
主要结论与展望第96-98页
论文创新点第98-99页
致谢第99-100页
参考文献第100-108页
附录I:作者在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申请的专利第108页

论文共10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整合型元基因组序列分析平台构建及其在酿醋微生物群落功能研究中的应用
下一篇:黑曲霉发酵生产柠檬酸的关键节点解析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