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鲜切马铃薯褐变相关酶及底物的研究
| 符号说明 | 第1-8页 |
| 摘要 | 第8-9页 |
| Abstract | 第9-10页 |
| 1 前言 | 第10-17页 |
| ·马铃薯概述 | 第10页 |
| ·马铃薯的营养价值 | 第10页 |
| ·鲜切果蔬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鲜切果蔬褐变可能的机理 | 第11-14页 |
| ·褐变相关酶 | 第11-13页 |
| ·多酚氧化酶 | 第11-12页 |
| ·过氧化物酶 | 第12-13页 |
| ·苯丙氨酸解氨酶 | 第13页 |
| ·褐变底物 | 第13-14页 |
| ·鲜切果蔬褐变控制技术 | 第14-15页 |
| ·立题意义、研究内容及创新性 | 第15-17页 |
| ·立题意义 | 第15-16页 |
|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7-24页 |
| ·实验材料 | 第17页 |
| ·实验设备 | 第17-18页 |
| ·实验试剂 | 第18页 |
| ·试验方法 | 第18-19页 |
| ·鲜切马铃薯褐变表型的研究 | 第18-19页 |
| ·马铃薯褐变相关酶活性的研究 | 第19页 |
| ·马铃薯褐变相关底物的研究 | 第19页 |
| ·测定指标 | 第19-24页 |
| ·鲜切马铃薯外观评定 | 第19-20页 |
| ·表面颜色的测定 | 第20页 |
| ·感官质量评定 | 第20页 |
| ·多酚氧化酶活力的测定 | 第20-21页 |
| ·酪氨酸酶活性的测定 | 第21页 |
| ·过氧化物酶活性的测定 | 第21页 |
| ·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的测定 | 第21-22页 |
| ·绿原酸含量的测定 | 第22页 |
| ·原儿茶酸含量的测定 | 第22页 |
| ·总酚含量的测定 | 第22页 |
| ·丙二醛含量的测定 | 第22-23页 |
| ·抗氧化值的测定 | 第23页 |
|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 第23-24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4-37页 |
| ·马铃薯鲜切后外观品质的变化 | 第24-27页 |
| ·不同品种马铃薯外观品质及汁液的变化 | 第24-26页 |
| ·愈伤处理后马铃薯外观品质的变化 | 第26-27页 |
| ·马铃薯鲜切后褐变相关酶活性的研究 | 第27-33页 |
| ·多酚氧化酶活力的变化 | 第27-29页 |
| ·不同品种马铃薯多酚氧化酶活力的变化 | 第27-28页 |
| ·愈伤处理后多酚氧化酶活力的变化 | 第28-29页 |
| ·酪氨酸酶活力的变化 | 第29页 |
| ·过氧化物酶活力的变化 | 第29-31页 |
| ·不同品种马铃薯过氧化物酶活力的变化 | 第29-30页 |
| ·愈伤处理后马铃薯过氧化物酶活力的变化 | 第30-31页 |
| ·苯丙氨酸解氨酶活力的变化 | 第31-32页 |
| ·不同品种马铃薯苯丙氨酸解氨酶活力的变化 | 第31页 |
| ·愈伤处理后马铃薯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的变化 | 第31-32页 |
| ·丙二醛含量的变化 | 第32-33页 |
| ·马铃薯鲜切后褐变相关底物的研究 | 第33-37页 |
| ·绿原酸含量的变化 | 第33-34页 |
| ·原儿茶酸含量的变化 | 第34-35页 |
| ·总酚物质含量的变化 | 第35-36页 |
| ·抗氧化值的变化 | 第36-37页 |
| 4 讨论 | 第37-40页 |
| ·马铃薯鲜切片外观品质的变化 | 第37页 |
| ·马铃薯酶促褐变相关酶活性的研究 | 第37-38页 |
| ·马铃薯酶促褐变相关底物的研究 | 第38-40页 |
| 5 结论 | 第40-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46页 |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