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良醋酸菌的构建及用于食醋酿造的初步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1 前言 | 第8-22页 |
| ·食醋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 第8-9页 |
| ·国内外食醋的生产 | 第9-10页 |
| ·食醋的发酵工艺 | 第10-12页 |
| ·食醋发酵分类 | 第10-11页 |
| ·食醋酿造的主要方法 | 第11-12页 |
| ·食醋酿造微生物 | 第12-14页 |
| ·常用糖化菌及其特性 | 第12页 |
| ·常用酵母菌及其特性 | 第12-13页 |
| ·常用醋酸菌及其特性 | 第13-14页 |
| ·食醋的风味物质 | 第14页 |
| ·食醋发酵工艺的优化 | 第14-15页 |
| ·我国食醋的生产现状 | 第15-16页 |
| ·微生物的育种方法 | 第16-20页 |
| ·物理诱变 | 第17页 |
| ·化学诱变 | 第17-18页 |
| ·基因组重排 | 第18-20页 |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20-22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0页 |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0-22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2-35页 |
| ·材料 | 第22-26页 |
| ·醋醅 | 第22页 |
| ·菌种 | 第22页 |
| ·主要试剂 | 第22-23页 |
| ·仪器与设备 | 第23-24页 |
| ·培养基及试剂 | 第24-26页 |
| ·实验方法 | 第26-35页 |
| ·原始醋酸菌株的确立与特性分析 | 第26-28页 |
| ·醋酸菌耐性实验 | 第28页 |
| ·最初突变菌体库建立 | 第28-30页 |
| ·基因组重排 | 第30页 |
| ·菌株遗传稳定性检验 | 第30页 |
| ·菌株的生长特性 | 第30-31页 |
| ·抗性实验 | 第31页 |
| ·乙醇脱氢酶酶活的测定 | 第31-32页 |
| ·以大米为原料液体食醋指标测定 | 第32-35页 |
| 3 结果与讨论 | 第35-59页 |
| ·醋酸菌的初筛 | 第35页 |
| ·产酸定性试验 | 第35页 |
| ·产酸量测定 | 第35页 |
| ·醋酸菌A-15筛选结果 | 第35-38页 |
| ·群体形态 | 第35-36页 |
| ·个体形态 | 第36-37页 |
| ·生理生化鉴定 | 第37-38页 |
| ·原始菌株的特性研究 | 第38-41页 |
| ·A-15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38-39页 |
| ·醋酸菌A-15酒精耐受程度实验 | 第39页 |
| ·醋酸菌A-15耐乙酸实验 | 第39-40页 |
| ·醋酸菌对温度的耐受性 | 第40页 |
| ·醋酸菌的产酸量实验 | 第40-41页 |
| ·优良菌株的构建 | 第41-45页 |
| ·最初突变群体的获得 | 第41-44页 |
| ·基因组重排 | 第44-45页 |
| ·新菌种的基本特性 | 第45-48页 |
| ·生长曲线测定 | 第45-46页 |
| ·遗传稳定性检验 | 第46页 |
| ·含7%乙醇的液体培养基中生长状况 | 第46-47页 |
| ·对乙酸和乙醇的耐性变化 | 第47-48页 |
| ·液体发酵的初步研究 | 第48-50页 |
| ·A3-11和原始菌株的产酸量的比较 | 第48页 |
| ·A3-11和原始菌株的产酸速率的比较 | 第48-49页 |
| ·A3-11和原始菌株的乙醇脱氢酶的酶活比较 | 第49-50页 |
| ·以大米为原料液体食醋酿造的应用研究 | 第50-59页 |
| ·食醋的液体发酵实验 | 第50页 |
| ·糖化液的中酒精度变化 | 第50-51页 |
| ·食醋液体发酵过程中有机酸的变化 | 第51-55页 |
| ·食醋液体发酵过程中风味物质比较 | 第55-59页 |
| 4 结论 | 第59-60页 |
| 5 展望 | 第60-61页 |
| 6 参考文献 | 第61-67页 |
|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7-68页 |
| 8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