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粮食加工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粮食加工工艺论文

充氮气调大豆的储藏及加工品质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2页
第一章 引言第12-25页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2-13页
   ·课题相关研究概况第13-15页
     ·国际气调研究情况第13-14页
     ·国内气调研究情况第14-15页
   ·气调储粮技术的分类第15-17页
     ·生物降氧第16页
     ·充氮气调第16页
     ·充 CO_2气调第16-17页
     ·脱氧剂气调储藏第17页
     ·真空包装储粮第17页
   ·充氮气调储粮的条件及技术研究进展第17-19页
     ·充液化氮储藏第17-18页
     ·分子筛变压吸附制氮第18页
     ·膜分离法制氮第18-19页
   ·粮食及油料的品质及储藏过程中品质的变化第19-20页
     ·粮食及油料的品质第19页
     ·储藏过程中种用品质的变化第19-20页
     ·储藏过程中脂类的变化第20页
     ·储藏过程中蛋白质及氨基酸的变化第20页
     ·储藏过程中维生素的变化第20页
   ·大豆的主要储藏特点第20-22页
     ·水分活性高,安全水分标准低第20-21页
     ·湿度高时吸湿性强,湿度低时散湿性强第21页
     ·耐温性差,品质容易劣变第21-22页
     ·油分易析出,子叶易赤变第22页
     ·丧失发芽率,减弱发芽势第22页
   ·大豆储藏的主要措施第22-25页
     ·去除杂质第22-23页
     ·综合控制水分和温度第23页
     ·适时通风第23页
     ·杀虫和粮情检查第23-25页
第二章 充氮气调对模拟仓大豆品质的影响研究第25-45页
   ·引言第25页
   ·材料与方法第25-28页
     ·实验材料第25页
     ·主要试剂第25页
     ·主要仪器第25-26页
     ·实验方法第26-27页
       ·气调模拟仓的制作和模拟仓气密性测试第26页
       ·充气装置的制作第26-27页
       ·实验条件第27页
     ·测定指标第27-28页
       ·按国标检测的指标第27页
       ·大豆粗蛋白含量测定第27页
       ·大豆水溶性蛋白含量及氮可溶性指数的测定第27-28页
       ·大豆蛋白巯基和二硫键含量测定第28页
     ·实验数据处理第28页
   ·结果与分析第28-43页
     ·大豆发芽率的变化第28-30页
     ·大豆脂肪酸值的变化第30-31页
     ·大豆粗脂肪的变化第31-32页
     ·大豆粗蛋白的变化第32-33页
     ·大豆水溶性蛋白和氮可溶性指数的变化第33-36页
     ·东北大豆过氧化氢酶活动度(HPA)的变化第36-37页
     ·东北大豆脂肪酶活动度(LA)的变化第37-38页
     ·东北大豆蛋白中巯基和二硫键含量的变化第38-40页
     ·相关性分析第40-43页
       ·东北大豆不同温度条件下储藏方式、时间与各指标的相关性第40-43页
       ·延津大豆不同温度、储藏方式、时间与各指标的相关性第43页
   ·小结第43-45页
第三章 充氮气调对模拟仓大豆制油品质的影响研究第45-61页
   ·前言第45页
   ·材料与方法第45-47页
     ·材料第45页
     ·主要试剂与仪器第45-46页
     ·试验方法第46-47页
       ·试验条件第46页
       ·大豆粗脂肪的制备第46页
       ·分析测定方法第46页
       ·大豆粗脂肪脂肪酸组成成分分析第46页
       ·大豆粗脂肪反式酸组成成分分析第46-47页
   ·结果与分析第47-60页
     ·大豆粗脂肪色泽的变化第47-48页
     ·大豆粗脂肪酸值的变化第48-49页
     ·大豆粗脂肪过氧化值的变化第49页
     ·大豆粗脂肪皂化值的变化第49-50页
     ·大豆油碘值的变化第50-51页
     ·大豆粗脂肪磷脂含量的变化第51-52页
     ·东北大豆储藏方式、温度、时间与粗脂肪各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第52页
     ·大豆粗脂肪的脂肪酸组成分析第52-55页
     ·大豆粗脂肪中反式脂肪酸含量分析第55-60页
   ·小结第60-61页
第四章 结论第61-63页
参考文献第63-67页
致谢第67-68页
个人简历第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TD-LTE Femtocell发送端设计与基于多核DSP的实现
下一篇:芽麦储藏霉变及其对主要品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