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引言 | 第12-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31页 |
1 大豆的营养与保健成分 | 第13-15页 |
·大豆的主要成分 | 第13-14页 |
·蛋白质和氨基酸 | 第13页 |
·脂肪和脂肪酸 | 第13页 |
·碳水化合物 | 第13-14页 |
·矿质元素 | 第14页 |
·大豆的功能成分 | 第14-15页 |
·大豆多肽 | 第14页 |
·大豆异黄酮 | 第14页 |
·大豆皂甙 | 第14页 |
·大豆低聚糖 | 第14页 |
·大豆膳食纤维 | 第14-15页 |
·大豆研究现状及前景 | 第15页 |
·传统大豆制品 | 第15页 |
·新兴大豆制品 | 第15页 |
2 大豆发芽过程中主要物质变化 | 第15-17页 |
·蛋白质 | 第15-16页 |
·氨基酸 | 第16页 |
·脂类物质 | 第16页 |
·维生素 | 第16页 |
·矿物质 | 第16-17页 |
3 硒的存在形式与生物学功能 | 第17-22页 |
·硒的分布及其存在形式 | 第17-19页 |
·硒在自然界的分布 | 第17页 |
·硒的存在形式 | 第17-19页 |
·硒的毒性与生物学功能 | 第19-22页 |
·硒的毒性 | 第19页 |
·硒的生物学功能 | 第19-22页 |
4 芽类食品富硒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富硒麦芽 | 第22页 |
·富硒豆芽 | 第22-23页 |
·富硒发芽糙米 | 第23页 |
5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3-24页 |
6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参考文献 | 第25-31页 |
第二章 富硒用大豆品种筛选及发芽工艺研究 | 第31-5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5页 |
·试验材料 | 第31页 |
·主要试剂 | 第31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1-32页 |
·富硒豆芽的生产工艺 | 第32页 |
·试验设计 | 第32-34页 |
·不同品种的大豆硒耐受与富集能力试验 | 第32页 |
·不同浸泡条件下大豆生长特性及富硒能力试验 | 第32-34页 |
·Na_2SeO_3浓度 | 第32页 |
·浸泡时间 | 第32-33页 |
·浸泡温度 | 第33页 |
·响应面试验设计 | 第33-34页 |
·不同发芽温度下大豆生长特性及富硒能力试验 | 第34页 |
·测定指标与方法 | 第34-35页 |
·主要生理指标 | 第34页 |
·硒含量 | 第34-35页 |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3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5-52页 |
·不同品种大豆对硒的耐受及其富集能力研究 | 第35-38页 |
·发芽期间大豆呼吸强度变化 | 第35-36页 |
·发芽期间大豆发芽率变化 | 第36页 |
·发芽期间大豆芽长变化 | 第36-37页 |
·豆芽含水量 | 第37页 |
·豆芽总硒和有机硒 | 第37-38页 |
·大豆发芽富硒工艺研究 | 第38-50页 |
·Na_2SeO_3浸泡浓度对大豆生长特性及总硒含量的影响 | 第38-40页 |
·Na_2SeO_3浸泡浓度对大豆发芽率的影响 | 第38-39页 |
·Na_2SeO_3浸泡浓度对豆芽芽长及含水量的影响 | 第39页 |
·Na_2SeO_3浸泡浓度对豆芽总硒含量的影响 | 第39-40页 |
·浸泡时间对大豆生长特性及总硒含量的影响 | 第40-42页 |
·浸泡时间对大豆发芽率的影响 | 第40-41页 |
·浸泡时间对豆芽芽长及含水量的影响 | 第41页 |
·浸泡时间对豆芽总硒含量的影响 | 第41-42页 |
·浸泡温度对大豆生长特性及总硒含量的影响 | 第42-44页 |
·浸泡温度对大豆发芽率的影响 | 第42-43页 |
·浸泡温度对豆芽芽长及含水量的影响 | 第43页 |
·浸泡温度对豆芽总硒含量的影响 | 第43-44页 |
·响应面优化试验结果 | 第44-50页 |
·模型建立和分析 | 第44-49页 |
·模型优化和验证 | 第49-50页 |
·发芽温度对大豆生长特性及总硒含量的影响 | 第50-52页 |
3 讨论 | 第52-53页 |
4 本章小结 | 第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第三章 大豆富硒发芽过程中主要生理与成分变化 | 第57-6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7-59页 |
·试验材料 | 第57页 |
·主要试剂 | 第57-58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58页 |
·富硒豆芽的生产工艺 | 第58页 |
·测定指标与方法 | 第58-59页 |
·主要生理指标 | 第58页 |
·主要化学成分 | 第58-59页 |
·硒含量 | 第5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9-63页 |
·发芽率和芽长的变化 | 第59页 |
·呼吸强度的变化 | 第59-60页 |
·蛋白酶活力的变化 | 第60-61页 |
·可溶性蛋白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变化 | 第61页 |
·总糖和还原糖含量变化 | 第61-62页 |
·总硒、有机硒含量及其转化率变化 | 第62-63页 |
·相关性分析 | 第63页 |
3 讨论 | 第63-64页 |
4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第四章 硒在大豆芽不同部位与蛋白组分中的分布 | 第67-8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7-70页 |
·试验材料 | 第67页 |
·主要试剂 | 第67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67页 |
·富硒豆芽的生产工艺 | 第67-68页 |
·试验设计 | 第68-69页 |
·硒在富硒豆芽中不同部位的分布 | 第68页 |
·不同生物大分子中硒的分布 | 第68-69页 |
·不同蛋白组分中硒的分布 | 第69页 |
·不同硫酸铵分级盐析蛋白中硒的分布 | 第69页 |
·测定指标与方法 | 第69-70页 |
·硒含量 | 第69页 |
·蛋白含量 | 第69-70页 |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7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0-76页 |
·豆芽富硒作用及有机硒转化率 | 第70-72页 |
·硒在豆芽不同部位中的分布 | 第72页 |
·硒在豆芽不同生物大分子中的分布 | 第72-73页 |
·硒浓度对豆芽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第73-74页 |
·发芽时间对豆芽不同蛋白组分含量的影响 | 第74页 |
·硒浓度对豆芽不同蛋白组分含量的影响 | 第74-75页 |
·豆芽不同蛋白组分中硒含量 | 第75页 |
·大豆芽不同盐析蛋白组分中硒含量 | 第75-76页 |
3 讨论 | 第76-78页 |
4 本章小结 | 第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全文结论 | 第81-83页 |
致谢 | 第83-85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