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英文摘要 | 第10-11页 |
1 前言 | 第13-26页 |
1.1 立题背景 | 第13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4 研究路线 | 第14-15页 |
1.5 课题来源 | 第15页 |
1.6 文献综述 | 第15-26页 |
1.6.1 乳酸菌 | 第15-20页 |
1.6.2 免疫 | 第20-23页 |
1.6.3 乳酸菌与免疫调节 | 第23-26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6-35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6-28页 |
2.1.1 菌株 | 第26页 |
2.1.2 培养基 | 第26页 |
2.1.3 主要试剂 | 第26-28页 |
2.1.4 主要仪器 | 第28页 |
2.1.5 供试动物 | 第28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8-34页 |
2.2.1 免疫活性乳酸菌的筛选 | 第28-30页 |
2.2.2 植物乳杆菌KLDS1.0318生物学性质研究 | 第30-31页 |
2.2.3 动物试验 | 第31-34页 |
2.3 数据处理 | 第34-3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5-50页 |
3.1 免疫活性乳酸菌的筛选 | 第35-38页 |
3.1.1 十株乳酸菌体外对脾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 第35-36页 |
3.1.2 十株乳酸菌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中性红能力的影响 | 第36-37页 |
3.1.3 十株乳酸菌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能量代谢水平的影响 | 第37-38页 |
3.2 植物乳杆菌KLDS1.0318生物学性质研究 | 第38-40页 |
3.2.1 菌体及菌落形态的观察 | 第38页 |
3.2.2 生长曲线 | 第38-39页 |
3.2.3 产酸性 | 第39页 |
3.2.4 酸耐受性 | 第39-40页 |
3.2.5 胆盐耐受性 | 第40页 |
3.3 植物乳杆菌KLDS1.0318的体内免疫活性 | 第40-50页 |
3.3.1 小鼠体重分析 | 第40-41页 |
3.3.2 对小鼠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的影响 | 第41-42页 |
3.3.3 对小鼠T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 第42页 |
3.3.4 对小鼠NK细胞活性的影响 | 第42-43页 |
3.3.5 对小鼠巨噬细胞吞噬活性的影响 | 第43-44页 |
3.3.6 对小鼠巨噬细胞能量代谢水平的影响 | 第44页 |
3.3.7 对小鼠脾细胞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 第44-45页 |
3.3.8 对小鼠巨噬细胞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 第45-46页 |
3.3.9 对小鼠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 第46-47页 |
3.3.10 对小肠绒毛长度和隐窝深度的影响 | 第47-48页 |
3.3.11 对小肠杯状细胞数量和黏蛋白面积的影响 | 第48-50页 |
4 讨论 | 第50-54页 |
4.1 免疫活性乳酸菌的筛选 | 第50-51页 |
4.1.1 乳酸菌对免疫细胞活性的影响 | 第50页 |
4.1.2 乳酸菌剂量的选择 | 第50-51页 |
4.2 植物乳杆菌KLDS1.0318生物学性质研究 | 第51页 |
4.3 植物乳杆菌KLDS1.0318的体内免疫活性 | 第51-54页 |
4.3.1 对免疫器官的影响 | 第52页 |
4.3.2 对免疫细胞活性的影响 | 第52-53页 |
4.3.3 对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 第53页 |
4.3.4 对肠黏膜屏障的影响 | 第53-54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54-55页 |
5.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54页 |
5.2 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