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2-14页 |
ABSTRACT | 第14-1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7-29页 |
1 乳酸菌与细菌素 | 第17-18页 |
2 细菌素高产菌株诱变选育方法 | 第18-20页 |
2.1 理化诱变 | 第18-19页 |
2.2 基因组改组 | 第19-20页 |
3 微生物包埋技术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3.1 包埋材料选择 | 第20-21页 |
3.2 海藻酸钙微胶囊制备方法 | 第21页 |
3.2.1 滴注法 | 第21页 |
3.2.2 外部乳化法 | 第21页 |
3.2.3 内部乳化法 | 第21页 |
4 细菌素在食品中的应用 | 第21-22页 |
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参考文献 | 第23-29页 |
第二章 理化诱变选育高产细菌素植物乳杆菌 | 第29-4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9-32页 |
1.1 材料与仪器 | 第29-30页 |
1.1.1 材料 | 第29页 |
1.1.2 仪器 | 第29-30页 |
1.2 方法 | 第30-32页 |
1.2.1 Lactobacillus plantarum JLA-9生长曲线测定方法 | 第30页 |
1.2.2 Nisin效价标准曲线测定方法 | 第30页 |
1.2.3 诱变方法 | 第30-31页 |
1.2.4 致死率与正突变率的计算方法 | 第31页 |
1.2.5 细菌素高产菌株筛选方法 | 第31-3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2-37页 |
2.1 Lactobacillus plantarum JLA-9生长曲线测定 | 第32页 |
2.2 Nisin效价标准曲线建立 | 第32-33页 |
2.3 紫外诱变筛选Lactobacillus plantarum JLA-9突变株 | 第33-34页 |
2.4 亚硝基胍诱变筛选Lactobacillus plantarum JLA-9突变株 | 第34-35页 |
2.5 ~(60)Coγ射线诱变筛选Lactobacillus plantarum JLA-9突变株 | 第35-36页 |
2.6 常压室温等离子体诱变筛选Lactobacillus plantarum JLA-9突变株 | 第36-37页 |
3 讨论 | 第37-38页 |
4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3页 |
第三章 基因组改组选育高产细菌素植物乳杆菌 | 第43-5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3-47页 |
1.1 材料与仪器 | 第43-44页 |
1.1.1 材料 | 第43-44页 |
1.1.2 仪器 | 第44页 |
1.2 方法 | 第44-47页 |
1.2.1 原生质体制备条件研究方法 | 第44-45页 |
1.2.2 原生质体灭活条件研究方法 | 第45-46页 |
1.2.3 原生质体融合条件研究方法 | 第46页 |
1.2.4 基因组改组方法 | 第46页 |
1.2.5 细菌素高产菌株筛选方法 | 第46页 |
1.2.6 细菌素高产菌株遗传稳定性测定方法 | 第46-4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7-52页 |
2.1 原生质体制备条件研究 | 第47-49页 |
2.1.1 最佳溶菌酶浓度确定 | 第47页 |
2.1.2 最佳溶菌酶处理时间确定 | 第47-48页 |
2.1.3 最佳缓冲液体系确定 | 第48页 |
2.1.4 最佳缓冲液浓度确定 | 第48-49页 |
2.2 原生质体灭活条件研究 | 第49-50页 |
2.2.1 紫外灭活条件确定 | 第49页 |
2.2.2 热灭活条件确定 | 第49-50页 |
2.3 原生质体融合条件研究 | 第50-51页 |
2.3.1 最佳PEG浓度确定 | 第50页 |
2.3.2 最佳融合时间确定 | 第50-51页 |
2.4 植物乳杆菌基因组改组研究 | 第51页 |
2.5 细菌素高产菌株遗传稳定性研究 | 第51-52页 |
3 讨论 | 第52-53页 |
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第四章 乳酸菌胶囊制备技术研究 | 第57-7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7-59页 |
1.1 材料与仪器 | 第57-58页 |
1.1.1 材料与试剂 | 第57-58页 |
1.1.2 仪器与设备 | 第58页 |
1.2 方法 | 第58-59页 |
1.2.1 乳酸菌胶囊制备方法 | 第58页 |
1.2.2 乳酸菌胶囊包埋率测定方法 | 第58页 |
1.2.3 单因素试验方法 | 第58-59页 |
1.2.4 响应面分析试验方法 | 第59页 |
1.2.5 乳酸菌胶囊抑菌性质测定方法 | 第59页 |
1.2.6 乳酸菌胶囊在人工胃液和人工肠液中的存活率测定方法 | 第59页 |
1.2.7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方法 | 第5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9-65页 |
2.1 乳酸菌胶囊包埋条件单因素试验 | 第59-62页 |
2.1.1 NaAlg浓度对乳酸菌胶囊包埋率的影响 | 第59-60页 |
2.1.2 CaCl_2浓度对乳酸菌胶囊包埋率的影响 | 第60-61页 |
2.1.3 菌体浓度对乳酸菌胶囊包埋率的影响 | 第61-62页 |
2.2 乳酸菌胶囊包埋条件优化 | 第62-64页 |
2.2.1 响应面结果及方差分析 | 第62-63页 |
2.2.2 响应面图形分析 | 第63-64页 |
2.2.3 模型验证实验 | 第64页 |
2.3 乳酸菌胶囊抑菌效果研究 | 第64页 |
2.4 乳酸菌胶囊在人工胃液和人工肠液中的存活率研究 | 第64-65页 |
3 讨论 | 第65-66页 |
4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第五章 乳酸菌胶囊在酸奶中的应用 | 第71-8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1-73页 |
1.1 材料与仪器 | 第71-72页 |
1.1.1 材料与试剂 | 第71页 |
1.1.2 仪器与设备 | 第71-72页 |
1.2 方法 | 第72-73页 |
1.2.1 大肠杆菌菌悬液制备方法 | 第72页 |
1.2.2 酸奶及胶囊制备方法 | 第72页 |
1.2.3 乳酸菌胶囊对人工污染酸奶中微生物含量的影响 | 第72页 |
1.2.4 乳酸菌胶囊对酸奶理化指标的影响 | 第72-7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3-80页 |
2.1 乳酸菌胶囊对人工污染酸奶中微生物含量的影响 | 第73-76页 |
2.1.1 乳酸菌数量变化分析 | 第73-75页 |
2.1.2 大肠杆菌数量变化分析 | 第75-76页 |
2.2 乳酸菌胶囊对酸奶理化指标的影响 | 第76-80页 |
2.2.1 脂肪含量变化分析 | 第76-77页 |
2.2.2 蛋白质含量变化分析 | 第77页 |
2.2.3 非脂乳固体含量变化分析 | 第77-78页 |
2.2.4 滴定酸度及pH变化分析 | 第78-80页 |
3 讨论 | 第80-81页 |
4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5页 |
全文结论 | 第85-87页 |
创新点 | 第87-89页 |
致谢 | 第89-91页 |
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