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6-28页 |
1.1 细菌素的概述 | 第16-19页 |
1.1.1 细菌素的定义 | 第16页 |
1.1.2 细菌素的发展历史 | 第16页 |
1.1.3 细菌素的分类 | 第16-17页 |
1.1.4 细菌素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 第17-19页 |
1.2 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分析 | 第19-21页 |
1.2.1 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分析概况 | 第19页 |
1.2.2 乳酸菌基因组学研究概况 | 第19-21页 |
1.3 乳酸菌产细菌素相关研究 | 第21-25页 |
1.3.1 乳酸菌的细胞固定化发酵研究 | 第21-22页 |
1.3.2 乳酸菌细菌素的异源表达 | 第22-25页 |
1.3.2.1 原核表达 | 第22页 |
1.3.2.2 真核表达 | 第22-25页 |
1.3.3 信号肽及其在乳酸菌中的应用 | 第25页 |
1.4 本文研究的意义 | 第25-28页 |
第二章 戊糖片球菌C-2-1全基因组测序及分析 | 第28-39页 |
2.1 前言 | 第28页 |
2.2 材料与设备 | 第28-29页 |
2.2.1 材料 | 第28页 |
2.2.2 培养基 | 第28-29页 |
2.2.3 试剂 | 第29页 |
2.2.4 设备 | 第29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9-31页 |
2.3.1 戊糖片球菌C-2-1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29页 |
2.3.2 戊糖片球菌C-2-1全基因组测序 | 第29页 |
2.3.3 序列组装 | 第29-30页 |
2.3.4 基因预测 | 第30页 |
2.3.5 基因组功能注释 | 第30页 |
2.3.6 戊糖片球菌C-2-1次级代谢产物合成基因簇预测分析 | 第30页 |
2.3.7 戊糖片球菌C-2-1基因组抗性基因和毒力因子预测分析 | 第30-31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31-37页 |
2.4.1 基因组装结果分析 | 第31-32页 |
2.4.2 基因预测结果的分析 | 第32页 |
2.4.3 功能注释结果的分析 | 第32-34页 |
2.4.3.1 COG功能分类 | 第32-33页 |
2.4.3.2 GO功能注释 | 第33-34页 |
2.4.3.3 KEGG代谢途径分析 | 第34页 |
2.4.4 次级代谢产物合成基因簇预测分析结果 | 第34-35页 |
2.4.5 戊糖片球菌C-2-1基因组抗性基因和毒力因子预测分析结果 | 第35-37页 |
2.5 讨论 | 第37-39页 |
第三章 片球菌素PA-1的固定化细胞发酵生产条件优化 | 第39-56页 |
3.1 前言 | 第39-40页 |
3.2 材料与设备 | 第40-41页 |
3.2.1 菌种 | 第40页 |
3.2.2 培养基 | 第40页 |
3.2.3 试剂 | 第40-41页 |
3.2.4 设备 | 第41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41-43页 |
3.3.1 培养方法 | 第41页 |
3.3.2 固定化细胞的制备 | 第41页 |
3.3.3 抑菌活性的测定方法 | 第41-42页 |
3.3.4 固定化细胞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42-43页 |
3.3.4.1 固定化细胞发酵条件的确定 | 第42页 |
3.3.4.2 固定化细胞各参数的单因素实验 | 第42-43页 |
3.3.4.3 响应面试验设计 | 第43页 |
3.3.4.4 响应面模型验证试验 | 第43页 |
3.4 结果与分析 | 第43-55页 |
3.4.1 固定化细胞发酵条件的确定 | 第43-45页 |
3.4.1.1 发酵温度对固定化细胞发酵生产片球菌素的影响 | 第43-44页 |
3.4.1.2 发酵时间对固定化细胞发酵生产片球菌素的影响 | 第44-45页 |
3.4.2 固定化细胞各参数的单因素实验 | 第45-49页 |
3.4.2.1 氯化钙浓度对固定化细胞发酵生产片球菌素的影响 | 第45-46页 |
3.4.2.2 海藻酸钠浓度对固定化细胞发酵生产片球菌素的影响 | 第46-47页 |
3.4.2.3 固定化颗粒接种量对固定化细胞发酵生产片球菌素的影响 | 第47-48页 |
3.4.2.4 菌体包埋量对固定化细胞发酵生产片球菌素的影响 | 第48-49页 |
3.4.3 响应面试验设计 | 第49-54页 |
3.4.4 响应面模型验证试验 | 第54-55页 |
3.5 结论 | 第55-56页 |
第四章 片球菌素pedA基因的原核表达与蛋白纯化 | 第56-66页 |
4.1 前言 | 第56-57页 |
4.2 材料与设备 | 第57-58页 |
4.2.1 材料 | 第57-58页 |
4.2.1.1 菌株与质粒 | 第57页 |
4.2.1.2 试剂与培养基 | 第57-58页 |
4.2.2 仪器与设备 | 第58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58-60页 |
4.3.1 引物设计及基因扩增 | 第58-59页 |
4.3.2 重组质粒pET28a-pedA的构建 | 第59页 |
4.3.3 重组片球菌素PA-1的诱导表达 | 第59页 |
4.3.4 重组片球菌素PA-1蛋白的纯化 | 第59页 |
4.3.5 戊糖片球菌素PA-1的活性检测 | 第59-60页 |
4.3.6 片球菌素PA-1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60页 |
4.4 结果与分析 | 第60-65页 |
4.4.1 pedA基因的扩增 | 第60页 |
4.4.2 重组质粒pET28a-pedA的构建与鉴定 | 第60-61页 |
4.4.3 重组片球菌素PA-1蛋白的诱导表达 | 第61-62页 |
4.4.4 重组片球菌素PA-1蛋白的纯化 | 第62-63页 |
4.4.5 片球菌素PA-1的活性检测 | 第63页 |
4.4.6 片球菌素PA-1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63-65页 |
4.5 结论 | 第65-66页 |
第五章 信号肽在片球菌素PA-1可溶性表达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 第66-78页 |
5.1 前言 | 第66页 |
5.2 材料与设备 | 第66-68页 |
5.2.1 实验材料 | 第66-67页 |
5.2.1.1 菌株与质粒 | 第66-67页 |
5.2.1.2 试剂与培养基 | 第67页 |
5.2.2 主要设备 | 第67-68页 |
5.3 试验方法 | 第68-70页 |
5.3.1 片球菌素PA-1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68页 |
5.3.2 引物设计及基因扩增及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68-69页 |
5.3.3 pedA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诱导表达 | 第69页 |
5.3.4 重组片球菌素PA-1的纯化 | 第69-70页 |
5.3.5 片球菌素PA-1的抑菌活性测定 | 第70页 |
5.4 结果与讨论 | 第70-77页 |
5.4.1 片球菌素PA-1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70-73页 |
5.4.1.1 片球菌素PA-1的氨基酸序列分析 | 第70-71页 |
5.4.1.2 片球菌素PA-1的理化性质分析 | 第71-72页 |
5.4.1.3 片球菌素PA-1的二级结构预测 | 第72-73页 |
5.4.2 引物设计及基因扩增及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73-74页 |
5.4.3 pedA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诱导表达 | 第74-75页 |
5.4.4 重组片球菌素PA-1的纯化 | 第75-76页 |
5.4.5 片球菌素PA-1的抑菌活性测定 | 第76-77页 |
5.5 结论 | 第77-78页 |
全文总结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附录 1 (缩略语) | 第89-90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