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插图和附表清单 | 第8-9页 |
1 前言 | 第9-20页 |
1.1 乳酸菌抑菌特性概述 | 第9-11页 |
1.1.1 乳酸菌素Nisin的研究概述 | 第9-10页 |
1.1.2 乳酸菌Ⅱ类细菌素的研究概述 | 第10-11页 |
1.2 群体感应现象概述 | 第11-15页 |
1.2.1 种内群体感应系统概述 | 第11-12页 |
1.2.2 由LuxS/AI-2介导的种间群体感应系统概述 | 第12-15页 |
1.3 基于LuxS/AI-2的群体感应系统在乳酸菌共培养中的研究进展概述 | 第15-19页 |
1.3.1 乳酸菌种间共培养中LuxS/AI-2系统调控的QS现象 | 第17-18页 |
1.3.2 乳酸菌与其他种属菌株或细胞共培养中LuxS/AI-2系统调控的QS现象 | 第18-19页 |
1.4 微生物生物膜生成与LuxS/AI-2的群体感应系统二者之间的关系 | 第19页 |
1.5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9-20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0-24页 |
2.1 仪器与材料 | 第20-21页 |
2.1.1 实验菌种 | 第20页 |
2.1.2 仪器 | 第20页 |
2.1.3 药品试剂 | 第20-21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1-24页 |
2.2.1 菌种保藏、活化和计数 | 第21页 |
2.2.2 Spot-on-lawn抑菌物质检测法 | 第21-22页 |
2.2.3 乳酸菌共培养方法 | 第22页 |
2.2.4 发酵上清液的制备 | 第22页 |
2.2.5 打孔法检测混菌培养上清液抑菌物质 | 第22页 |
2.2.6 AI-2信号分子的检测及方法优化 | 第22-23页 |
2.2.7 生物膜形成的检测 | 第23页 |
2.2.8 DNA的提取与luxS基因的扩增 | 第23页 |
2.2.9 同源性分析与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第23-2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4-33页 |
3.1 Spot-on-lawn法筛选产抑菌物质实验菌和最佳指示菌 | 第24-25页 |
3.2 共培养中产抑菌物质与AI-2信号分子产生二者的相关关系 | 第25-30页 |
3.2.1 共培养诱导产生抑菌物质 | 第25-26页 |
3.2.2 共培养中AI-2信号分子的检测 | 第26-29页 |
3.2.3 共培养中AI-2信号分子的产生与产抑菌物质二者的相关关系 | 第29-30页 |
3.3 L.plantarum HE-1生物膜形成与AI-2信号分子产生二者的相关关系 | 第30-31页 |
3.4 luxS的扩增及同源性和系统发育分析 | 第31-33页 |
4 讨论 | 第33-35页 |
4.1 Spot-on-lawn法筛选产抑菌物质实验菌和最佳指示菌 | 第33页 |
4.2 共培养中产抑菌物质与AI-2信号分子产生二者的相关关系 | 第33-35页 |
4.2.1 共培养诱导产生抑菌物质 | 第33页 |
4.2.2 共培养中AI-2信号分子的检测 | 第33-34页 |
4.2.3 共培养中AI-2信号分子的产生与产抑菌物质二者的相关关系 | 第34-35页 |
4.3 L.plantarum HE-1生物膜形成与AI-2信号分子产生二者的相关关系 | 第35页 |
4.4 luxS的扩增及同源性和系统发育分析 | 第35页 |
5 结论 | 第35-37页 |
致谢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3页 |
附录 | 第43-47页 |
作者简介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