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0-17页 |
一、选题原因 | 第10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10页 |
三、研究对象 | 第10-11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五、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第一章 汉语和意大利语对运动观念表达的比较 | 第17-24页 |
第一节 运动观念比较 | 第17-20页 |
一、汉语和意大利语的语法框架 | 第17-19页 |
二、汉语趋向补语基本义与意大利语短语动词运动观念比较 | 第19-20页 |
第二节 方向比喻方式比较 | 第20-23页 |
第三节 小结 | 第23-24页 |
第二章 汉语动趋式与意大利语短语动词在形式上的比较 | 第24-32页 |
第一节 运动事件类型 | 第24-26页 |
第二节 致使运动事件在形式上的比较 | 第26-28页 |
第三节 自主运动事件在形式上的比较 | 第28-30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30-32页 |
第三章 汉语趋向补语的语义类型与意大利语的表达方式 | 第32-52页 |
第一节 趋向动词与意大利语的表达方式 | 第32-37页 |
一、来 | 第32-33页 |
二、去 | 第33页 |
三、上来 | 第33-34页 |
四、上去 | 第34页 |
五、下来 | 第34-35页 |
六、下去 | 第35页 |
七、出来 | 第35页 |
八、出去 | 第35-36页 |
九、进来 | 第36页 |
十、进去 | 第36页 |
十一、过来/过去 | 第36-37页 |
十二、回来/回去 | 第37页 |
第二节 如何识别汉语动趋式的语义类 | 第37-41页 |
第三节 汉语动趋式引申义与意大利语的表达方式 | 第41-51页 |
一、起来 | 第42-44页 |
二、出来 | 第44-46页 |
三、下去 | 第46页 |
四、下来 | 第46-48页 |
五、出去 | 第48页 |
六、过来 | 第48-49页 |
七、过去 | 第49-50页 |
八、上去 | 第50-51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51-52页 |
第四章 对意大利留学生的汉语动趋式教学的建议 | 第52-58页 |
第一节 汉语趋向动词的教学建议 | 第52-55页 |
第二节 动趋式基本义的教学 | 第55-56页 |
第三节 动趋式引申义的教学 | 第56-58页 |
结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附录 | 第63-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