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a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25页 |
0.1 选题缘由 | 第10-11页 |
0.2 选题意义 | 第11页 |
0.2.1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0.2.2 实践意义 | 第11页 |
0.3 研究对象及语料来源 | 第11-16页 |
0.3.1 研究对象 | 第12-14页 |
0.3.2 语料来源 | 第14-16页 |
0.4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0.5 双音并列合成词研究综述 | 第17-25页 |
第一章 双音并列合成词语素组合特征分析 | 第25-35页 |
1.1 语音方面的特征 | 第25-29页 |
1.1.1 声调特征方面 | 第25-27页 |
1.1.2 声母特征方面 | 第27-28页 |
1.1.3 韵母特征方面 | 第28-29页 |
1.2 语义方面的特征 | 第29-31页 |
1.2.1 语素组合的理性义特征 | 第30页 |
1.2.2 语素组合的色彩义特征 | 第30-31页 |
1.3 语法方面的特征 | 第31-34页 |
1.3.1 构词语素语法性质的考察方法 | 第31-32页 |
1.3.2 同质语素 | 第32-33页 |
1.3.3 异质语素 | 第33-34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二章 双音并列合成词语素序的制约因素 | 第35-53页 |
2.1 语音因素 | 第35-38页 |
2.1.1 声调方面 | 第35-36页 |
2.1.2 声母方面 | 第36-37页 |
2.1.3 韵母方面 | 第37页 |
2.1.4 小结 | 第37-38页 |
2.2 语义因素 | 第38-45页 |
2.2.1 理性义方面 | 第38-41页 |
2.2.2 色彩义方面 | 第41-42页 |
2.2.3 文化义方面 | 第42-45页 |
2.2.4 小结 | 第45页 |
2.3 语法因素 | 第45-46页 |
2.4 使用频率因素 | 第46页 |
2.5 语素独立性因素 | 第46-51页 |
2.5.1 构词语素的处理方式 | 第46-47页 |
2.5.2 构词语素的组合类型 | 第47-48页 |
2.5.3 语素的构词位置与其构词能力 | 第48-51页 |
2.6 其他因素 | 第51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三章 母语非汉语学生双音并列合成词语素错序情况调查 | 第53-79页 |
3.1 调查设计 | 第53-57页 |
3.1.1 调查目的 | 第53页 |
3.1.2 调查方法 | 第53页 |
3.1.3 调查学生对象 | 第53-54页 |
3.1.4 问卷形式及设计依据 | 第54-56页 |
3.1.5 问卷内容 | 第56-57页 |
3.2 调查结果分析 | 第57-76页 |
3.2.1 测试结果整体统计分析 | 第57-63页 |
3.2.2 测试结果具体分析 | 第63-76页 |
3.3 母语非汉语学生双音并列合成词语素序习得特征 | 第76-78页 |
3.3.1 正确词语主要特征 | 第76-77页 |
3.3.2 偏误词语主要特征 | 第77-7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四章 偏误原因分析及教学建议 | 第79-90页 |
4.1 偏误原因分析 | 第79-83页 |
4.1.1 语言学因素 | 第79-81页 |
4.1.2 学习者因素 | 第81-83页 |
4.2 教学建议 | 第83-89页 |
4.2.1 培养学习者的语素序意识 | 第84页 |
4.2.2 利用语素位置构建词汇网络 | 第84-85页 |
4.2.3 语素教学与整词教学相结合 | 第85-86页 |
4.2.4 适当讲解并列式合成词构词特点 | 第86页 |
4.2.5 加强词汇习得对比研究 | 第86-87页 |
4.2.6 培养文化意识,重视词汇民族性 | 第87-89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结语 | 第90-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100页 |
附录 | 第100-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