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粮食加工工业论文--豆类制食品论文--大豆制食品论文

米曲霉发酵豆豉挥发性风味成分及其在加工过程中变化研究

摘要第1-12页
ABSTRACT第12-15页
缩略表第15-16页
第一章 前言第16-36页
 1 传统大豆食品研究现状第16-21页
   ·大豆制品分类第16-17页
   ·传统大豆食品营养价值第17-19页
   ·传统大豆食品的发展与现状第19页
   ·大豆发酵食品的发展第19-21页
 2 豆豉概述第21-28页
   ·豆豉的分类第21-22页
   ·豆豉的生产工艺第22-24页
   ·豆豉的国内外研究进展第24-28页
     ·豆豉中微生物分布第24-25页
     ·豆豉生产工艺及主要成分研究第25-26页
     ·豆豉生理活性物质研究第26-27页
     ·豆豉风味研究进展第27-28页
 3 挥发性风味成分的研究方法第28-33页
   ·挥发性风味成分特征第28-29页
   ·挥发性风味化合物提取第29-31页
     ·溶剂萃取法第29-30页
     ·同时蒸馏萃取(SDE)第30页
     ·固相微萃取法第30-31页
   ·挥发性风味成分鉴定分析方法第31-32页
     ·气质联用技术第31页
     ·气相色谱-嗅觉辨别法第31-32页
   ·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定量分析第32-33页
 4 本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第33-34页
 5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第34-36页
第二章 米曲霉发酵豆豉工艺条件优化第36-60页
 1 引言第36-37页
 2 材料与方法第37-48页
   ·实验材料第37页
   ·主要实验试剂与仪器第37-38页
     ·主要试剂第37页
     ·主要仪器第37-38页
   ·实验方法第38-48页
     ·米曲霉最适生长温度测定第38页
     ·米曲霉最适生长pH值测定第38页
     ·大豆前处理条件优化第38-39页
     ·米曲霉发酵豆豉制曲条件优化第39-43页
     ·曲霉豆豉后发酵条件优化第43-45页
     ·豆豉各理化指标测定第45-48页
 3 结果与分析第48-57页
   ·米曲霉最适温度和PH值的确定第48页
   ·大豆前处理优化第48-50页
     ·大豆浸泡时间确定第48-49页
     ·大豆蒸煮时间确定第49-50页
   ·发酵条件对大豆制曲的影响第50-53页
     ·曲霉接种量对豆曲蛋白酶活的影响第50页
     ·豆曲厚度对豆曲蛋白酶活的影响第50-51页
     ·培养期间的翻曲间隔时间对豆曲蛋白酶活影响第51-52页
     ·培养温度对豆曲蛋白酶活力影响第52页
     ·培养时间对豆曲蛋白酶活力影响第52-53页
   ·正交实验确定大豆制曲最佳条件第53-54页
   ·曲霉豆豉后发酵条件单因素分析第54-56页
     ·后发酵时间对豆豉中氨基酸含量的影响第54页
     ·后发酵温度对豆豉中氨基酸含量的影响第54-55页
     ·加盐量对豆豉中氨基酸含量的影响第55-56页
   ·曲霉豆豉后发酵条件正交试验分析第56-57页
   ·米曲霉发酵豆豉各理化指标测定第57页
 4 讨论第57-59页
 5 小结第59-60页
第三章 传统曲霉豆豉挥发性风味成分分析第60-85页
 1 引言第60-61页
 2 材料与方法第61-63页
   ·实验原料第61页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61-62页
     ·主要试剂第61页
     ·实验设备与仪器第61-62页
   ·实验方法第62-63页
     ·同时蒸馏萃取第62页
     ·顶空固相微萃取第62页
     ·气质联用分析第62-63页
     ·气相嗅觉分析第63页
     ·定性定量方法第63页
 3 结果与分析第63-79页
   ·同时蒸馏萃取萃取剂选择第63-66页
   ·固相微萃取萃取头选择第66-68页
   ·不同萃取技术分析传统曲霉豆豉挥发性成分第68-72页
   ·曲霉豆豉与其它豆豉挥发性成分比较第72-75页
   ·气味嗅觉分析浏阳豆豉特征香味成分第75-79页
 4 讨论第79-83页
   ·萃取剂和萃取头选择第79-80页
   ·浏阳豆豉中挥发性成分分析第80-81页
   ·三种豆豉挥发性成分比较第81-82页
   ·浏阳豆豉中香味活性成分第82-83页
 5 小结第83-85页
第四章 米曲霉发酵豆豉挥发性风味成分分析第85-101页
 1 引言第85-86页
 2 材料与方法第86-89页
   ·实验材料第86页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86-87页
     ·主要试剂第86页
     ·实验设备与仪器第86-87页
   ·实验方法第87-89页
     ·豆豉制备第87页
     ·大豆主要成分测定第87-88页
     ·同时蒸馏萃取第88-89页
     ·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第89页
     ·气质联用(GC-MS)分析第89页
     ·气相嗅觉分析(GC-O)第89页
     ·定性定量方法第89页
 3 结果与分析第89-98页
   ·同时蒸馏萃取(SDE)萃取剂比较第89-91页
   ·顶空固相微萃取条件优化第91-93页
     ·不同进样量比较第91页
     ·不同平衡时间比较第91-92页
     ·比较不同萃取时间第92页
     ·比较不同萃取温度第92-93页
   ·不同萃取方法分析米曲霉发酵豆豉挥发性成分第93-97页
     ·两种大豆主要成分比较第93页
     ·顶空固相微萃取法分析米曲霉发酵豆豉挥发性成分第93-95页
     ·同时蒸馏萃取分析米曲霉豆豉挥发性成分第95-97页
   ·GC-O分析米曲霉豆豉特征风味成分第97-98页
 4 讨论第98-100页
 5 小结第100-101页
第五章 米曲霉豆豉发酵过程中主要理化指标变化及蛋白质降解第101-122页
 1 引言第101-102页
 2 材料与方法第102-109页
   ·实验材料第102页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102-103页
     ·主要试剂第102页
     ·主要设备与仪器第102-103页
   ·实验方法第103-109页
     ·豆豉不同发酵时期微生物计数第103-104页
     ·理化指标测定第104-108页
     ·豆豉发酵过程中硬度和色度的变化第108页
     ·蛋白质降解第108-109页
 3 结果与分析第109-118页
   ·豆豉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系变化第109-110页
   ·豆豉发酵过程中主要理化指标变化第110-113页
     ·水分含量的变化第110页
     ·豆豉发酵过程中酸度和pH值的变化第110-111页
     ·豆豉发酵过程中粗蛋白和氨基态氮含量的变化第111-112页
     ·豆豉发酵过程中粗脂肪和脂肪酸含量变化第112页
     ·豆豉发酵过程中总糖和还原糖含量变化第112-113页
   ·豆豉发酵过程过程中色度和硬度的变化第113-114页
     ·豆豉发酵过程中硬度的变化第113页
     ·豆豉加工过程中色度变化第113-114页
   ·米曲霉发酵豆豉过程中蛋白质生物化学变化第114-118页
     ·蛋白酶酶活力变化第114-115页
     ·蛋白质降解第115-116页
     ·游离氨基酸变化第116-118页
 4 讨论第118-121页
 5 小结第121-122页
第六章 加工工艺对豆豉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第122-140页
 1 引言第122页
 2 材料与方法第122-124页
   ·实验材料第122页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122页
   ·实验方法第122-124页
     ·挥发性化和物测定第122-123页
     ·发酵过程挥发性风味物质变化第123页
     ·后酵时间对豆豉挥发性成分的影响第123页
     ·后酵温度对豆豉挥发性成分的影响第123页
     ·加盐量对豆豉挥发性成分的影响第123页
     ·比较不同干燥工艺对豆豉挥发性风味成分影响第123页
     ·定性与定量分析第123页
     ·数据处理第123-124页
 3 结果与分析第124-137页
   ·豆豉加工过程中挥发性成分的变化第124-127页
   ·不同后酵时间对豆豉挥发性成分的影响第127-130页
   ·不同后酵温度对豆豉挥发性成分影响第130-132页
   ·不同加盐量对豆豉挥发性成分的影响第132-134页
   ·干燥工艺对豆豉挥发性成分的影响第134-137页
 4 讨论第137-139页
 5 小结第139-140页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第140-143页
 1 主要结论第140-142页
 2 研究展望第142-143页
参考文献第143-155页
致谢第155-156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第156页

论文共1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脂肪控制氧化—热反应法制备猪肉风味基料的研究
下一篇:百合的再生体系建立与FPPS基因的克隆